这两年,大家都在说固态电池,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各路“新造车势力”,乃至要做电动飞机的企业,都把它当成未来技术的重点来发力。其实这个赛道比想象得更“卷”,因为固态电池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液态锂离子电池的短板,敢叫板密度,安全还要“翻天覆地”,各大企业、机构、资本都看上了它的发展潜力,说白了这就是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
怎么说呢,液态锂电池已经用了很多年,技术上并不是没问题。比如能量密度,其实早就接近瓶颈了,大概就是280Wh/kg左右。换句话说,再怎么升级,突破也不容易。另外,大家也知道它的安全性就是热失控这事儿,不管怎么做保护,还是比固态要差一截。正因为这样,固态电池才会被拼命推上风口,成为下一个核心赛道。
现在全行业都在加速商业化,大家都在比谁先把固态电池做出来、做大做强,然后批量上车、上飞机乃至用到机器人身上。2025年就是一个关键节点,全国相关投资高达“240亿元”,需求量全球要能做到120GWh,中国还占了个大头,超过六成。这就是趋势已经明朗的信号。
在政策层面上,工信部直接把全固态电池拉到“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专项里,并且要求到2027年,得培养出三到五家“全球领先”企业。政策推动有多猛?一边在推进材料、工艺、检测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一边就是往大规模产业化开路,有了政策撑腰,资本和龙头企业谁都不会缺席。
从技术角度来看,现在硫化物路线和氧化物路线分得格外清楚。硫化物路线,突出一个氧化率低、安全性高,工艺难度大但潜力不小。氧化物路线热失控温度高、成本控制得也越来越好。关键是成本,2024年起就是一轮暴降,估计一年下来能降个六成,这对大规模上马有绝对的刺激作用。
说到下游需求,最典型就是三个板块。新能源汽车不用说,已经有大批半固态车型交付了。然后是低空经济,比如eVTOL电动飞行器,大量订单才刚刚开始爆发,又一个需求巨大的场景。最后就是人形机器人,装机量50%的增长,也非常带动固态电池的需求。
如果说整个产业链最值得关注的,那就是三条主线:
- 一是上游材料突破:这里面技术门槛最高,垄断性也最强。
- 二是中游设备国产替代:工艺一升级,设备就得重构,这里机会很大。
- 三是下游场景先发卡位:谁能把固态电池率先落地,谁就能跑赢市场。
怎么梳理这些投资机会呢?我们下面就聊聊各环节看点。
首先说上游材料,其实最核心的就是电解质和正负极材料。电解质分硫化物和氧化物两派,目前国内硫化锂用量激增,谁手里有锂矿资源、工艺水平又高,谁就是赢家。比如赣锋锂业,国内硫化锂产能老大,有自己的锂辉石、一体化工艺,成本和良率都把握得特别稳,还有东风岚图这种大客户绑定。雅化集团也是同样逻辑,小而精,有自己的矿,有核心订单,毛利率比传统锂盐高太多。天齐锂业把盐湖锂搞到硫化锂,已经逐步完成产线建设,好几个头部企业都在等它送样。粤桂股份其实是硫资源的霸主,国内硫铁矿储量占绝对优势,给赣锋、雅化供高纯度原料,也是不可或缺的产业链环节。天赐材料算是技术突围,合成工艺特别强,良率也高,还绑定了宁德时代中试线。可以说这几家就是硫化物板块的核心标的。
氧化物路线则以氧化锆为主,国产化还有很大空间,投资逻辑就是“成本+扩产”。东方锆业、三祥新材都属于这里的主力,上半年单纯氧化锆业务就能做到爆发,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这种大客户订单不断。
正极材料则主要是高镍三元(90%以上镍),以及富锂锰基,大家都知道全固态电池要高容量,能量密度必须做起来。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巴莫科技这几个就是典型的高镍三元和富锂锰基正极头部,年出货万吨级,各自绑定宁德时代、清陶能源、理想汽车等巨头,毛利率不断提升。
负极材料方面,竞争非常激烈,技术路线很多,有硅碳、锂金属、硬碳。短期看硅碳过渡,长期看锂金属,硬碳则是低成本路线。贝特瑞、璞泰来、翔丰华、中科电气、杉杉股份分别在硅碳、硬碳、锂金属、综合技术层面进行突破,每家都布局下游大客户并逐步实现量产。
中游设备是另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固态电池的生产和液态完全不同,这里的技术升级就是国产替代的直接机会。原料制备需要极高纯度,宏工科技、先导智能、利元亨、软控股份在纳米级粉体、真空烧结、高精度筛分、复合混合方面叫好又叫座。电极制造设备方面,干法工艺、激光加工成为增量核心,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纳科诺尔、德龙激光、大族激光都在各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份额提升。电芯组装设备强调叠片的高精度,无铜封装,等静压等,先导智能、科瑞技术、利元亨、软控股份都是龙头,订单量持续暴涨。
检测设备市场也有明显爆发,安全性需求让检测环节标准提升,星云股份、先导智能、华峰测控、精测电子都在电化学性能、寿命、安全参数、AI分析和界面阻抗检测方面走前头,年收入增长速度远快于传统设备。
最后是下游应用,谁能把固态电池先落地,谁就能拿到核心订单,绑定核心车企或者eVTOL客户极为关键。比如国轩高科在半固态装车上走在前面,产线良率高,而且投资成本比行业低,配套车型已经批量交付。孚能科技是eVTOL领域世界第一的量产企业,订单量全球第三,绑定的亿航智能出货量巨大。宁德时代不用说,龙头地位稳固,凝聚态电池、半固态上量都遥遥领先。亿纬锂能则是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再创新高,绑定小鹏、蔚来等主流车企,订单、扩产双线拉满。
总的来说,固态电池商业化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整个产业链都是实打实的发展机遇。上游材料垄断性强,谁能率先突破技术壁垒和资源壁垒,谁就能获利;中游设备市场空间极大,国产替代一旦起来,稳定订单和毛利率的提升不是问题;下游应用得看谁能最快落地,场景先发卡位意义重大。各环节头部企业都在加速布局,抢网点、抢订单、抢技术专利。这个产业链,已经不是谁喊口号能赢,拼的是技术积累和资源整合,拼的是订单与客户绑定。
谁能率先突破固态电池核心技术,谁就能把握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和机器人这些新兴场景的爆发机会。产业投资大潮已经开启,场景应用的爆发点越来越明显,未来几年只会越来越卷。回头看,这一轮产业升级不仅仅是能源革命,更是中国制造、科技创新的一场新竞赛。明眼人都知道,谁能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卡位成功,谁就是下一个全球冠军。抓住固态电池,等于抓住了下一个十年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风口。
说到底,固态电池赛道不是赌概率,而是比拼硬实力。有材料资源,有工艺技术,有设备优势,有大客户绑定,有技术落地能力,谁能全链条整合,谁就是行业的话事人。每一条主线都有大机会,产业链上的龙头标的,只要选对、选早,基本上都不会差。接下来,还看谁跑得更快,谁能把核心技术变成实际订单,谁就能占领下一个产业高地。厂商、资本,谁都不傻,这一战拼的是资源整合能力,更拼长期投入与技术沉淀,到时候见分晓。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