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吉利汽车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的消息,如投石入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激起层层涟漪。吉利将收购剩余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或置换吉利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从纽交所退市,成为吉利全资子公司。这桩交易,是李书福“一个吉利”战略的关键落子,也折射出中国车企在全球资本市场与产业变革中的战略调整。
李书福在合并发布会上提到:“吉利控股集团去年发布《台州宣言》以来,‘一个吉利行动’进展顺利,本次合并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回溯2024年9月的《台州宣言》,其中“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减少重复投资”的表述,早已为这场合并埋下伏笔。从那时起,极氪与领克合并为极氪科技集团,到今年5月吉利发出私有化要约,再到如今协议落定,一年间的步步为营,勾勒出传统车企向新势力阵营发起总攻的清晰路径。
合并对吉利的战略价值显而易见。正如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所言:“当新能源战场从单品竞争转向体系对抗,分散的力量必然要攥成拳头。” 整合后的吉利,将实现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动力形式的全覆盖,完成主流到豪华市场的全布局。这种体系化能力的构建,在特斯拉4680电池量产、比亚迪混动技术迭代的压力下,显得尤为迫切。财务层面,24亿美元的现金代价或相应股份置换方案,对于年营收超4000亿元的吉利控股集团而言,更像是一次划算的战略投资——毕竟当前极氪市值较2024 年初上市时已缩水近半,此时抄底既能强化控制权,又能降低整合成本。
极氪的退市选择,藏着新势力在美股的集体困境。自2020年中概股新能源车企赴美上市潮后,市场环境已今非昔比。SEC 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让退市风险如影随形,而投资者对“烧钱换增长”模式的耐心也逐渐耗尽。极氪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扩大的亏损,这样的成绩单在美股很难获得估值认可。相比之下,回归港股母公司体系,既能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又能借助吉利的供应链体系降低成本——极氪 001 的电池采购成本,在并入吉利采购体系后有望下降12%,这正是独立运营难以实现的协同效应。
这场整合对行业的启示,远不止于“大鱼吃小鱼”。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后,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集团化作战将成为主流。” 吉利的动作,与比亚迪整合腾势、长城分拆沙龙的逻辑异曲同工,都是通过优化内部生态提升抗风险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极氪的高端基因与吉利的规模优势结合,可能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就像大众集团用MEB平台赋能多个品牌,吉利的SEA浩瀚架构也将在合并后发挥更大价值,这种“技术共享+品牌区隔”的模式,或许是传统车企转型的最优解。
当然,整合的挑战不容忽视。品牌定位如何区隔?极氪的创新基因会不会被吉利的传统体系同化?这些问题尚无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变局,没有永远的独立王国,只有永恒的适者生存。吉利与极氪的这场“合纵连横”,既是对自身资源的重新配置,也是对行业竞争规则的改写尝试。
退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极氪从美股的“单飞”到回归吉利体系的“协同”,恰似中国汽车产业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隐喻。在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新赛道上,能否实现1+1>2的效应,既要看中国车企的整合智慧,更要看市场给出的最终答案。(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
【来源:大河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