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电池行业这两年凶猛得有点不讲武德,搞不好就是新能源圈的“华山论剑”——偏偏主战场还不在家门口,而是在遥远的欧罗巴。
最近,宁德时代跑去德国,直接在慕尼黑上演了一波大招首发,炫出他们的NP3.0安全技术和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神行Pro”,把现场搞得像极了又一场科技大片的开场预告。
“如何看待中国电池企业境外首发全球新技术?”“宁德时代是不是已经在欧洲胜券在握?”“韩国企业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类似的问题,网上铺天盖地,不少看热闹的差点以为欧洲要变成“宁德vs LG”专属擂台了。
别着急下定论,今天就来拆解一下这背后那点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刀光剑影的隐秘江湖。
电池圈儿里,宁德时代的动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出海范本”。
这回在德国放大招,不仅是自家技术硬气,更多是赶趟子拓市场。
合着欧洲已然成了下一个增量大本营。
观察行业数据,味道就出来了——韩国的SNE Research测了下盘子,宁德时代几年下来,海外份额从“刚上路”的14%一路冲到接近30%。
对手韩国三兄弟,市场份额倒是一年不如一年,从55%跌到了37.8%,看着有点惨。
要知道,2021年LG Energy Solution还是海外霸主,份额高出宁德时代一大截;谁能想到两年一过,宁德已经并驾齐驱,还反超成为新王。
同期比亚迪,以及一票中国电池新秀,劲头也是直逼前排。
到了2025年头几个月,中国电池在非中国市场的合计份额,居然已经反超老对手,写下了历史新篇。
所有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的问题就来了。
凭啥中国电池这么快就上位,还能做到赶超甚至“压制”韩国电池?
你说是偶然巧合,那还真不是。
技术圈子话糙理不糙——得电芯者得天下。
现实就是中国厂商认准磷酸铁锂的性价比,在技术、安全、成本上统统撸到极致,就是不信“高攀”就得选三元,反倒成了目前全球车企疯抢的主流选择。
反观韩国阵营,几年前为了追逐高端三元路线,把铁锂技术早早从家底里抛掉了,如今订单缩水,嘴上说不慌,心里早都凉了半截。
一句话总结,这波操作叫“站错队,满盘皆输”。
欧洲这盘棋,表面上看是电池企业抢订单,实则是全球产业格局的“世代更替”。
中国市场已经铁板一块,美国市场政策高墙横在眼前,剩下的就剩下欧洲这一块巨大的蛋糕。
所有企业的目光都盯在这。
这也就难怪,宁德等中国厂商使出浑身解数去谈合作、建工厂,踏实跑客户,绝不留遗憾。
亚洲友商们也不是省油的灯,韩国三巨头早早就在波兰和匈牙利“站桩”,合计上百GWh的大厂房已经成型,有先发优势。
中国企业则主打“后发制人”,不光价格低、技术卷,还能快速建设欧洲本土工厂,打破“外来和尚难念经”的旧观念。
各家算盘里,全都是硬碰硬。
再说回宁德这回德国首发的NP3.0,说实话,把技术做到了极限,不光防爆,还能保供。
热失控之后不冒烟、不明火、还能发电,司机要是不在,辅助驾驶系统还能操控车辆自救跑路,避免小事故变灾难。
如果搁在几年以前,这些或许只是憧憬,如今却成了现实。
欧洲消费者向来对安全近乎偏执,旧时代很多新能源车栽在自燃和出故障上,如今中国厂商用技术硬刚,满满都是“我懂你那点小心思”。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宁德时代现在和90%的欧洲车企搭上线,订单拉满,圈子都快混成老大哥了。
韩国厂商想在技术和价格同时追击,难度就大了不少。
毕竟同样电芯,韩国还要贵10%以上,这种差距搁在2万辆入门级小车身上,就是天文数字。
再加上磷酸铁锂起量慢一步,想在本地交付大规模新产品,最快也要等到2027年前后——眼下就等于丢了一波黄金窗口。
当然了,也不能小看人家韩国在布局上的老到。
毕竟专利才是无形利器,这两年LG联合日本松下搞了个专利管理公司,直接在德国告中国电池企业欣旺达就是现实一击。
法院不但发了禁令,还要求销毁库存,这刀子可是照着腰上招呼的。
你说光比拼产品技术,那还容易调整,专利这活儿,不是谁想突围就能突围。
不过镜头一转,你看宁德时代手上的专利储备,已经上了5万+,海外专利2万+,松下、LG拼在一块也就勉强打个有来有回。
讲真,宁德时代现在不光在数量上碾压,按2024年电池专利影响力的那些“冷冰冰”指标,好家伙,第一次超过LG,已经坐实头把交椅。
不过,这数字和排名终究是浮云,毕竟韩国几个老家伙手里还有些关键专利是提前注册的,对专利封锁和诉讼套路轻车熟路,这一点,咱还得留点“敬畏之心”。
说是竞争,实际更像是猫和老鼠,追赶、绊脚、翻盘,谁也不肯让步。
有意思的是,一边打专利官司,一边嘴上还喊要合作。
国际化这个圈子,大家表面上高来高去,背地里都是“即斗又合”,满带江湖气。
韩国“郁金香联盟”在德国打赢了欣旺达,立马赶紧抛出“希望讨论专利广泛许可”这样的话,就像打了小弟转头和老大商量分蛋糕嘛。
归根结底,短短几年内中国电池集体逆袭,不只是产品实力,更是赶上一波好风口。
技术成熟,成本见底,市场反应灵敏,关键时刻敢于扛锅冲锋,这才造就了今日风光。
但,这场大战可远未到尘埃落定。
2027年,是个分水岭。
韩国厂商准备磷酸铁锂大规模量产,叠加本地工厂已跑热,想旧瓶装新酒打算翻盘。
中国阵营这边,本地大工厂同样进入正轨,专利数量已不落下风,极可能兵分两路,一个主攻技术创新,另一路死守市场和价格竞猜赛。
最后拼的是啥?还不是谁能把更多欧洲车企的心“牢牢锁住”,谁能在专利和产能的棋盘上,不被拦进死角。
其实别看企业争得你死我活,
欧洲本地车企未必用情专一。
一边希望中国公司能帮着控制采购成本、丰富供应链、一边又怕陷入专利雷区和“卡脖子”困境,内心的小九九和变脸速度,比微博热搜还快。
归根到底,大佬企业之间拼的是理性和战略,谁也不想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
他们最怕的,就是冒进者突然翻车,又或者专利大战升级,自己做成了产业链那个倒霉的陪葬品,“买方话语权”才是欧洲大老板们最信的护身符。
说到未来,是不是注定中国企业大获全胜,或者韩国一定被撂倒?其实都没那么绝对。
变数在技术、专利、订单和产能四处游走,下一步谁破局,得看谁能更好经营起合作、规避风险、牢牢拴住欧洲市场的话语权。
眼下,十字路口。
中国电池厂商顺风顺水,价格优势、产品实力都拉满;
韩国队憋着大招,专利护城河、欧洲本地优势还在手上。
能否把这场马拉松“跑成短跑”,各凭本事。
这事,还真得时间给出答案。
反正,站在2025年到2027年的关口,这场中国vs韩国的欧洲电池大戏,才刚刚开场。
有没有一种可能,结局比想象的更曲折?
谁先掉队,谁后来居上,咱且看且分析。
行了,说了这么多,你怎么看待中韩企业在欧洲这场终极电池大战?
你站谁,还是更关心咱的新能源汽车啥时候更安全便宜?评论区等你来唠。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