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手机,我差点把茶喷到屏幕上——一个哪吒车主在群里甩了张截图,保险公司冷冰冰一句话:“高危车型,不卖商业险。”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打趣:“买车容易,续保难,这年头汽车都开始考验人的心理素质了。”
我第一反应是段子,可一连翻了几条新闻、问了几个当事人后才明白,这不是玩笑,是全国范围的“集体中招”,像你昨天还穿着冠军队服在领奖台笑,今天就被告知球队解散,还得自己掏钱租场地训练。
吴先生就是其中一个,他讲起续保经历的时候已经没什么怒气,只剩下无奈。
他按惯例去保险公司签字付款,却先被递了一道选择题:“要么做第三方安全鉴定,要么只买交强险。”
听着还有转机,于是花两千块检测——报告显示车辆健康得很,但结果还是拒保。
“停产、零部件断供,我们修不了,所以不能承保。”
这理由说得专业,其实意思就是:出事我们赔不起。
这画面让我想起医生告诉你病不重,然后补刀一句,“不过医院没药,你自己看着办吧”。
王女士更直接,她跑遍许昌及周边的大大小小保险公司,大牌全是一口回绝,“经营异常,该品牌不承保”。
最后只能找一家名字陌生的小公司投保,比去年多掏了一千多块,还硬撑着安慰自己“小厂也可能靠谱”,但心底其实一点底气没有。
以前选大牌因为安心,现在选没人愿意收留你的地方,因为除了它谁都不要你,那种落差你懂吗?
为了确认情况,我用不同身份试探过几家国有和民营机构,他们的回答礼貌又统一:风险太高。
一旦出事故,由于零部件供应中断无法预估理赔成本,所以干脆拉黑整个品牌。
不止是哪吒,还有一些销量惨淡甚至半死不活的新势力,都躺在这个“高危名单”里。
在传统保险公司的逻辑里,与其冒未知损失,不如直接退出赛场省心省力,就像裁判看到规则模糊比赛乱象时,为避免麻烦吹停哨,让整场比赛提前结束。
观众爱不爱看,他们可懒得管。
拒保只是第一拳,第二拳来得更阴狠。
今年九月初,全国不少哪吒用户突然收到短信:购车时承诺的“终身免费基础流量”取消,需要自费购买流量包才能继续使用远程功能。
有网友吐槽:“连解锁都要用钥匙,这叫智能汽车?”
郑州李先生干脆说,“导航瘫痪可以忍,但冬天早上不能远程开热风,那真是遭罪。”
懂的通信很快推出所谓保障计划,每月5.9元、一年299元,看似便宜。
但洛阳赵女士算账,如果按三年699元计算,全国40万用户总共要额外付近3亿元。
这笔钱,就是从消费者口袋掏出来填企业拖欠服务商的窟窿。
据联想方面称,是哪吒长期拖欠费用,上千万债务协商无果,只能切断服务;而哪吒客服则推回去,说正在积极沟通,却不给时间表。
这种互相甩锅的大戏,在互联网合作史上屡见不鲜,只不过这次受害者换成了新能源车主罢了。
最讽刺的是,两年前哪吒还被捧成新能源圈奇迹,从默默无闻的小厂一年卖十五万辆,一跃成为资本宠儿,各种宣传海报上的它年轻、有朝气,好像下一秒就能开进科幻电影。
而现在,它跌进泥潭,把四十万人一起拽下来。
从加价排队,到无人问津,再到被列入危险名单,这曲线下降速度堪比世界杯夺冠热门突然小组赛垫底——球迷懵逼、赞助商撤资、教练辞职,全套剧情齐活儿。
体育圈见过这种崩盘,比如某支篮球队引入超级明星票房暴涨,两季不到资金链崩掉,训练馆关门合同作废,当时粉丝们最受伤,因为他们不仅投入感情,还提前预订未来几年套餐票——结果球队消失,那份激情变成尴尬收藏品。
新能源领域的问题类似,新造车企生命周期短,加竞争激烈,一旦资金链紧绷或战略失误,很容易进入停产—售后崩溃—二手贬值加速—投保困难这种死亡循环,而消费者作为末端,没有任何议价能力,也无法预测什么时候塌,更别提如何防范。
更深层的问题是在中国针对新能源车型缺乏成熟细分化风险评估机制,比如动力电池衰减、自燃概率统计以及跨区域维修资源匹配度等数据根本不足。
所以很多传统保险公司面对这些新势力,就宁可“一刀切”拒绝,也不会冒未知成本精细管理。
他们不是不知道这样会影响市场信心,而是觉得与其背锅,不如装聋作哑站旁边看戏。
有人替企业辩护,说这是成长阵痛,新技术、新模式需要探索空间。
我同意探索的重要性,但前提是不拿消费者当试验田。
如果你的产品定位靠长久服务吸引顾客,那么合约精神和售后保障应该成为生命线,否则再漂亮的数据也是纸房子,经不起风雨。
在成年人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帮忙补票,该亏的钱只能自己认领,可谁规定一定要由普通用户兜底?
我越来越觉得监管必须介入这一类事件,因为它不仅关乎单个品牌声誉,更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生态的发展信心。
如果今天可以随便切断联网功能、随便退出售后义务,那明天其他厂商照样学样,到时候大家都会陷入怪圈——买的时候热情洋溢,用的时候患得患失。
一辆本应改变生活方式的新科技产品,被搞成限时特供食品,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消失在货架上,就像某支足球俱乐部忽然宣布解散那样荒唐且无奈。
想到这里,又想起那个群里的调侃,有人说以后聚会不用拼酒,比谁还能开机联网就是赢家。
这梗虽然好笑,却是真实日常。
当泡沫退潮,当光环碎裂,新物种露出骨感现实。
而怎么避免下一次这样的集体踩坑,不仅是消费者自己的功课,也是行业必须正视的问题——毕竟我们花钱买的是汽车,不是一场限定版实验秀,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