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销量目标达成率不足 40%:战略张力与市场现实的碰撞

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以 214.6 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 33%)暂居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榜首,但与全年 550 万辆的目标相比,完成率不足 40%。这一现象的核心矛盾在于目标设定的激进性与市场实际增速的错位。从战略层面看,比亚迪将 2025 年目标锁定为 550 万辆,隐含着对国内市场 30%、海外市场 91.8% 的复合增长率预期,这一目标不仅高于行业整体 30% 的增速预期,更要求下半年销量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25.5%(需完成 335 万辆)。然而,实际市场表现显示,6 月销量增速已放缓至 12%,且随着 7 月取消 “一口价” 政策、叫停价格战,国内市场增速进一步承压。这种目标与现实的脱节,本质上是企业在规模扩张冲动与市场理性回归之间的战略失衡。

高端市场的虹吸效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升级”。2024 年,理想、问界等品牌通过高端 SUV 车型实现销量翻倍增长,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 2023 年的 12% 降至 2024 年的 5.3%。比亚迪虽然在大众市场保持绝对优势(王朝 / 海洋系列占比超 94%),但其高端品牌如仰望(1 月销量 286 辆)、腾势(1 月销量 1.17 万辆)的市场渗透率仍较低。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比亚迪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面临 “低端走量、高端乏力” 的困境。

技术路线的博弈加剧:行业技术竞争焦点从 “三电” 向 “智能化” 转移。2024 年,L2 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超 55%,高阶智驾车型销量预计 2025 年突破 500 万辆。比亚迪虽在智能驾驶领域加速布局(4 月智驾车型渗透率达 71%),但其 “天神之眼” 系统主要应用于中低端车型,高端车型的智能化优势尚未充分体现。反观特斯拉,软件收入占比已提升至 18%,形成 “硬件让利、软件盈利” 的新商业模式,这种差异正在重塑行业竞争规则。

产品结构的失衡风险:比亚迪对插混车型的过度依赖(2024 年 Q3 插混贡献率达 96.2%)形成显著隐患。尽管插混车型在政策过渡期(如购置税减半)具备价格优势,但随着 2026 年政策退坡,其竞争力将大幅削弱。与此同时,纯电车型增速从 2023 年的 65% 骤降至 2024 年的 2.7%,反映出比亚迪在纯电技术迭代(如高压平台、固态电池)上的滞后。这种结构性风险在 2025 年进一步放大:上半年插混车型占比仍超 80%,而同期特斯拉纯电车型占比达 100%,两者的技术路线分野日益明显。

全球化布局的成本压力:比亚迪的海外扩张虽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 年上半年出口 47 万辆,同比增长 132%),但面临多重挑战。欧盟新电池法要求 2027 年电池碳足迹披露精度达 90%,而比亚迪电池产能利用率仅 70%,合规成本可能增加 15%-20%。此外,本地化生产的高投入(如巴西工厂投资 120 亿元)与回报周期的矛盾凸显:2025 年海外工厂产能预计 25 万辆,但实际销量能否匹配仍需观察。

市场分层与消费理性化:新能源汽车消费呈现明显的 “哑铃型” 结构:高端市场(30 万元以上)需求增长强劲(理想、问界同比增幅超 30%),而低端市场(10 万元以下)受补贴退坡冲击显著(比亚迪 A0 级车型市场份额从 32% 降至 25%)。中端市场(15-25 万元)成为竞争焦点,但比亚迪在此区间的产品矩阵相对薄弱,汉家族虽表现优异(3 个月销量超 10 万辆),但缺乏第二增长极。

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递减:尽管 2025 年 “千县万镇” 消费季、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持续发力,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下降,更关注产品综合价值。例如,比亚迪在补贴退坡后通过电池租赁方案降低首付压力,但 A0 级车型销量仍下滑 8%。与此同时,特斯拉通过 FSD 订阅服务(月费 980 元)提升用户粘性,这种 “硬件 + 软件” 的商业模式对比亚迪形成降维打击。

高端化破局:加速仰望、腾势等品牌的技术差异化落地,例如将易四方平台、云辇 - A 空悬底盘等核心技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同时借鉴极氪 001 的 “快速改款 + 用户补偿” 策略,提升高端车型迭代效率。

智能化突围:依托每日超 3000 万公里的智驾数据积累,推动 “天神之眼” 系统向高阶功能(如城市 NOA)升级,并探索 “硬件预埋 + 软件付费” 模式,将智驾从成本项转化为利润源。

产能布局动态平衡:根据区域市场需求调整海外工厂产能,例如巴西工厂优先生产海鸥、海豚等热销车型,同时利用 “锂三角” 资源优势降低电池成本。

合规风险前置管理:建立欧盟电池法规专项团队,提前布局碳足迹追踪系统,并通过技术合作(如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低钴电池)降低合规成本。

垂直整合的深度挖潜:在磷酸铁锂价格上涨周期中,通过与湖南裕能等供应商签订长协订单锁定成本,并加速钠离子电池量产,对冲锂价波动风险。

产能利用率提升:优化电池产能分配,将过剩产能向储能领域倾斜,同时探索电池回收业务,构建 “生产 - 使用 - 回收” 闭环。

比亚迪销量目标达成率不足 40% 的现象,本质上是企业战略激进性与市场现实约束的碰撞。在行业竞争从 “规模红利” 转向 “价值竞争” 的关键期,比亚迪需在高端化、智能化、全球化三大战场实现突破:通过技术差异化重塑品牌价值,以智能化重构商业模式,借全球化分散市场风险。唯有如此,才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下半场” 竞争中,从 “规模领跑者” 蜕变为 “价值定义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