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聊电动汽车,好像马路上跑的车子很快就都不用加油了。
很多人觉得,烧油的发动机马上就要被淘汰,变成历史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发生了。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举办了一场级别非常高的技术大会,从9月25日到28日,持续了整整四天。
这场会议聚集了国内外汽车和发动机领域最聪明的一群人,有三百多位专家学者,他们来自一百多个不同的单位,包括像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还有行业里响当当的大企业。
他们聚在一起,不是为了给内燃机开“追悼会”,恰恰相反,他们是来认真探讨怎么让内燃机变得更聪明、更环保,也就是研究“智能混合动力技术”。
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纳闷,现在纯电动车的发展势头这么猛,国家也在大力支持,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种一半用油、一半用电的混合动力呢?
这会不会是走了回头路?
其实,这背后藏着非常深远的考虑,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能源安全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这场会议的召开,恰恰说明我们的专家和决策者们看得非常长远和全面。
我们先来看看这场会议的阵容有多强大。
来的不光有国内的顶尖专家,还有国际上的大人物,比如英国伦敦布鲁奈尔大学的副校长赵华院士,他可是英国皇家工程院的院士,在国际动力工程领域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还有日本本田公司的资深研究员吉田耕司,本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他的到来本身就代表了国际主流车企对这个方向的高度重视。
这么多重量级的人物齐聚一堂,说明“智能混合动力”绝不是一个过时的技术,而是一个大家都在抢占的未来高地。
那么,到底什么是“智能混合动力”?
它和我们以前听说的普通混合动力有什么不一样?
简单来说,以前的混合动力,就像一个听指令干活的帮手,什么时候用电、什么时候用油,主要是根据一些固定的程序来判断,有时候会显得有点“笨”。
而“智能混合动力”就不一样了,它更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脑。
它会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数据,实时分析你现在的驾驶习惯、路况,甚至能结合导航信息预测你接下来是要上坡还是会遇到堵车。
然后,它会在千分之一秒内做出最优判断:现在是只用电最省,还是让发动机一边驱动车轮一边给电池充电效率最高,又或者是在你需要超车时,让电机和发动机一起发力,给你最强的动力。
举个我们身边最直观的例子,现在市面上很多国产的插电混动车型,比如比亚迪的DM-i技术,为什么能做到即使在不充电、当油车开的情况下,油耗也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低很多?
秘密就在于它的“智能化”。
在大部分市区行驶的路况下,它的发动机会被安排在一个最省油的转速区间里专心发电,车辆则由电机来驱动。
这样一来,发动机就避免了在低速、怠速等高油耗工况下工作,成了一个高效的“发电站”,自然就省油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仅在2023年一年,我们国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就增长了超过百分之八十,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老百姓用自己的钱包做出的选择。
因为它既解决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让你随时可以去加油站,又能享受到用电带来的低成本和安静平顺的驾驶体验,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理想的选择。
这次大会讨论的内容,也远远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想象。
专家们不只是在谈论如何省油,更是在探索内燃机的终极未来。
比如,会议上有一个重要的议题是“低零碳燃料应用”。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未来的发动机可能不再喝我们现在用的汽油了。
它可能会使用从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里提炼出来的生物燃料,或者是一种叫做“电子燃料”的新能源,这种燃料是通过利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电力电解水产生氢气,再和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合成的。
如果用上了这种燃料,那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虽然还是有排放,但整个生命周期算下来,就是碳中和的,对环境几乎没有新增的负担。
这等于给内燃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绿色的进化道路。
除了这些高深的理论探讨,这次大会也非常务实。
它专门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八所高校和企业的团队,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展示和交流。
这就像一个大型的“技术集市”,学校里最新的科研想法,可以直接和企业的市场需求对接,大大加快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我们实际生活的速度。
同时,会场外还设置了企业的技术展台,让理论和实践能够面对面碰撞,真正做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更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期间还成立了一个“先进动力智能控制产教融合教研室”。
这个名字虽然有点长,但意义重大。
它就像是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汽车工业建立了一个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专门培养那些既懂传统发动机技术,又精通人工智能控制算法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不仅要能造出好产品,更要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能设计和创造这些好产品的人。
所以,回头再看这场在大连举办的智能混合动力技术大会,我们就能明白,它绝不是在为燃油车“续命”,而是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开辟一条更宽广、更稳健的道路。
这条道路承认纯电动是重要方向,但也不放弃内燃机这个拥有巨大存量和深厚基础的领域,而是通过智能化和绿色燃料的应用,让它焕发新生,与电动化技术协同发展。
这是一种非常务实和充满智慧的战略选择,它让我们在应对全球能源变革的复杂局面时,手里能有更多的牌可打,走得也更稳当。
这次大会,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智能混合动力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我们国家的“双碳”目标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