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交付"到"等1年"?准车主傻眼了!
激动下单第一天,痛哭退款第三天!
6月26日那个让米粉狂欢的夜晚,小米YU7正式开售,18小时内锁单量狂飙至24万台。但谁能想到,这场销售奇迹的背后,竟然潜藏着一个让无数准车主心碎的现实—— 标准版最快 53 周、Max 版最快 33 周 的交付周期。
济南的杜女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当天晚上她兴奋地刷新小米汽车App,好不容易抢到了锁单机会,系统显示"8月开启首批交付",这让她满心欢喜地付了5000元定金。
"我还以为8月份就能开上新车呢!"杜女士回忆起那个夜晚,语气里满是苦涩。
可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锁单后,交付时间从宣传的"8月首批"骤然跳变为35周以上,最长需苦等14个月 。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她可能要等到2026年才能摸到方向盘!
系统bug让消费者炸锅了
更要命的是,这次订车过程充满了技术故障。 6月26日小米YU7上市夜,一场技术故障将消费者的期待碾碎成维权怒火。济南杜女士与全国数百名用户遭遇抢购系统突发Bug——预填身份信息被误报错误,强制操作锁单 。
说白了,就是系统出了毛病,用户被迫锁单,然后才发现交付时间长得离谱。这就好比你在网上买东西,付款后才发现要等一年多才能收货,关键是还不给退款!
北京的程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是要置换旧车的,为了享受国补政策,旧车都卖了。结果现在告诉我新车要等一年?这不是要我一年没车开吗?"
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很多车主都是奔着"8月交付"的承诺来的,结果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等车的深坑。
想退款?没门!
面对如此漫长的等车周期,不少车主想退款走人。但小米汽车的回复却让人寒心:"定金不能退!"
这简直就是霸王条款。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误导下单,发现交付时间不可接受后想退款,却被告知无法退还定金。这合理吗?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的刘春粉律师给出了专业意见:"如果真的交付周期是48周到51周这么长,消费者的购车目的没办法实现,在这个情况下,如果是因为商家原因导致没办法成交,确实应该退还甚至双倍退还定金。"
律师的话说得很明白: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有权要求退款。可小米汽车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电话录音里的工作人员说:"锁单之后,没有办法去进行支持退定金的一个情况。"至于为什么不能退,他们又说"没有办法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的回复,能让消费者满意吗?
友商趁虚而入,开始"截胡"
俗话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小米YU7的退单风波,却给其他车企送来了机会。 多家车企的销售纷纷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全数补齐小米YU7退单的5000元定金 。
这招真是绝了!你不是不让退款吗?我来帮你的客户补齐定金,让他们买我的车。这波操作简直是商场如战场的经典案例。
某新能源车企的销售经理在朋友圈发文:"YU7退订的朋友们,我们愿意承担你们的5000元定金损失,欢迎来看我们的新车!"
这种"截胡"行为在汽车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边是小米汽车死死抓住定金不放,一边是友商伸手就来抢客户,这场面也是够热闹的。
产能困局何时能解?
说到底,小米YU7的问题还是产能跟不上订单。 18小时锁单量达24万台,能打破小米汽车上市订单纪录的可能只有它自己 ,但产能却远远满足不了这个需求。
这就像一家包子铺,宣传得天花乱坠,结果排队的人多得要命,却只有一个师傅在包包子。顾客等得心急火燎,老板还不让退钱,这不是自砸招牌吗?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APP的YU7交付时间已经拉长至9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其中,YU7标准版为5861周,Pro版为5154周,Max版为39~42周 。这个交付周期,确实有点夸张了。
买个车要等一年多,这在汽车行业确实不多见。即便是特斯拉在最火的时候,也没有让用户等这么久。
雷军的甜蜜烦恼
对于雷军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甜蜜的烦恼"。一方面, "拿到这么多订单,我的心情很激动,远超过此前想象" ;另一方面,产能跟不上的问题却让不少用户心生不满。
成功也是订单,失败也是订单。订单太多反而成了小米汽车的负担,这恐怕是雷军始料未及的。
现在的问题是,小米汽车该如何平衡订单热度和交付能力?如何处理好用户的合理退款需求?这些都考验着雷军和小米汽车团队的智慧。
消费者的血泪控诉
在各种YU7退订群里,充满了消费者的无奈和愤怒。有车主说:"等也等不起,退也退不了,太难了。"还有车主抱怨:"一辆25万级的车方向盘不能电动调节且没有外后视镜防自动炫目功能,这合理吗?"
这些声音反映了一个现实: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当期待变成失望,当兴奋变成愤怒,小米汽车还能hold住这些用户吗?
更关键的是, 车辆拖至2026年交付,消费者将因新能源购置税优惠 政策到期而失去购车优惠,这又是一笔经济损失。
从营销奇迹到信任危机?
小米YU7的这场风波,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浮躁。为了造势和营销,不少车企都喜欢搞"期货"式销售,先收定金再说交付。

但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他们不再是被动的韭菜,而是有维权意识的理性购车者。当承诺无法兑现时,信任危机就会爆发。
小米汽车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诚信比营销数据更重要,用户体验比订单数量更关键。
目前,这场由YU7引发的退单风波仍在发酵。小米汽车能否妥善处理用户的合理诉求,能否在产能提升和用户满意度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都将决定小米汽车的未来走向。
毕竟,汽车不是手机,用户买车是要用好多年的。如果在购车体验上就让用户感到失望,那后续的用户忠诚度又从何谈起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