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上,冷静遇上冷静——中国车企和德国本土的你来我往、你追我赶,怎么看?
很多人一说起欧洲,特别是德国,立马脑子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奔驰、宝马、大众之类的“高级货”。都觉得,这些车就是德国人的“脸面”,多少年了,一直引领着世界的潮流。但现实真是这样吗?你要是今年去了慕尼黑车展,可能也得像我一样怀疑:欧洲的新能源车,真的走到前面了吗?中国车出海,真能分一杯羹吗?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慕尼黑的高速上,特斯拉去哪了?有媒体同行打赌,到了现场后才发现,这年头别说特斯拉,看着身边呼啸而过的,不是开着房车的家庭,就是拖着旅行车去度假的。新能源车,确实有,但真想碰见一辆特斯拉比中彩票都难。
别说特斯拉,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在德国大本营也没啥存在感。为什么会这样?大家都是打着“新能源”的旗号在北美、亚洲、欧洲市场厮杀,可真到了自家地头又变得“默默无闻”了。是不是因为德国人骨子里更喜欢内燃机的咆哮和调校?还是说,新能源这事,大家的冷静和理性都到了极致?
再一个冷静,这次车展中国企业全都压上家底。零跑在慕尼黑一亮相就是全球首秀的Lafa5,黄色的SUV在所有冷冷清清的展台里其实挺扎眼的。小鹏和长安也很主动,把主打的智能化和AI理念通通端到桌面。国内火得很的车型,跑来慕尼黑继续端起那套“内卷”大法,试图在欧洲市场也找点感觉。
可冷静归冷静,新能源车的事真不是吵一吵、秀一秀就能做成的。
说到底,这里面很有趣的一点在于,德国本土品牌和中国新势力之间的界线正在模糊。这就像老戏骨跟小鲜肉同台飙戏。宝马憋了好几年,终于亮出了换了全新平台的Neue Klasse系列,总算摆脱了“油改电”的拧巴,气质硬是又高贵又有精神。而中国车企却把国内那种爆改“人从众”的氛围原样搬到了德国。展台上品牌色彩斑斓,各种主打年轻化、智能化,但实际能让老外买单的,有几款?都是待考。
再细究一点,慕尼黑这次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零部件和智能化企业集体“亮剑”。你说芯片,自动驾驶、激光雷达这些“硬骨头”,地平线、Momenta、宁德时代,统统都来了。你要是仔细逛一圈展馆,会发现,欧洲几大主机厂原本仗着技术壁垒高高在上,但现在被中国企业的“群殴”战术搞得有点懵了。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企业真都想变成汽车界的苹果吗?”每个老板讲,讲新能源汽车靠的是生态,数据,算力。但你跑到欧洲一线城市,能留住欧洲老百姓的钱包吗?遥控门、智能语音、自动驾驶——对德国大妈们真的那么有吸引力吗?其实欧洲人最关心的一件事是——“这车靠不靠谱?修得起不?到处都能充电吗?”
这事还真不能怪欧洲人“跟不上趟”,更多是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差异。“老钱”玩电车玩得慢,是怕新东西不牢靠。年轻的新玩家狂卷智能、花样百出,也未必能被本地市场接受。中国做得好的,是技术应用和创新,但要让欧洲人“心服口服”,还得拿出点让他们觉得靠谱踏实的东西。
车展上还有意思的一幕:中国企业和海外巨头们不光只比产品,更在比“人情世故”。你看,地平线的余凯说,出海做生意,“输赢”不是第一位,得“做人”。意思就是,你得跟人讲规矩,讲合作,讲信任。对欧洲来说,你要想进得来,先得守他们的法律——数据隐私、碳达标那些一点都不能含糊。其次,你还得解决地缘、文化各种隐性“门槛”。多少风风火火想去欧洲“割韭菜”的,没几家最后不是铩羽而归?产品、服务、配套,缺一样都不灵。
再聊聊中国品牌“走出去”的现实。零跑能和欧洲本地的Stellantis超大集团合作,门店网点都能开到国内两倍,为什么?中国市场打仗经验丰富,动不动日销5000台,出海有底气。但你做几万台、几十万台,跟在中国弄百万台是两回事。欧洲消费者买车,一问安全,二问养护,三问日常花费。高不高科技?先能用上、修得起再说。你有诚信,合作方用着踏实,这才算立住了脚。
说到最有意思的一点:整个门槛其实都摆在“最后一公里”——如何变成老百姓喜欢的产品?这回慕尼黑车展,真让我觉得“走近消费者”不只是嘴上功夫。展会弄到市中心,老城商业街上人流如织,新车变化成嘉年华,什么宝马奔驰也搬到大街上让人摸。市场是董事长们的秀场,供应链是高科技大佬们的考场,可买单的永远是普通人。得人心者得天下,车市也是如此。
我还想问一句,中国新能源车真的就能横扫全球吗?未必。德国大本营迟迟未全面拥抱新能源,不是他们落后,是他们太会盘算,该走电就走电,能混动还是混动。大象转身虽然慢,但一旦发力,底子还在。这就像一场长跑,不是你一阵冲刺就能干掉老牌劲旅的。
至于中国企业,你得记住自己为什么成功,再出海不能只带着战斗意志,还得多带点平实和耐心。合作要耐心推,服务得一步步做。技术再牛也只是门票,能把老外的生活半径覆盖才叫真本事。
新能源、智能化、自动驾驶,其实就是“冷静遇冷静”。没人靠情绪杀敌,也没人靠忽悠取胜。这一场正面较量,拼的不是声音谁大,而是谁能熬得久、谁能在本地化上做得细,谁能先把品牌做成常青树。
站在慕尼黑的街头,看着德国大爷和中国大妈都围着同一台电动车转圈,忍不住会问自己:这世界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吗?不,其实关键在于互相取长补短。欧洲慢不代表老了,中国快也不是完美。市场最后比拼的,是谁更贴近用户需求、谁能真正融入当地生活。
产业全球化的今天,赢家从不是最吵的那家,而是最能共情、最能踏实做事那拨人。车展搞成全民节日,小朋友也能摸一把“梦想新车”,这才是汽车文化应有的样子。每一台新能源车都有机会,让世界离理想更近一步。但千万别忘了,技术和宣传能一时打动人,信任和服务才能让你走得更久。
慕尼黑的路上,特斯拉越来越少,中国电车越来越多。这不是谁主沉浮的关键,而是市场选择和产业演进的必然。老钱的新把式、新玩家的冷静,都只是这个大戏的一部分,路还长着呢。谁能笑到最后,消费者心里早有答案。
你要问我怎么看?所有的产业发展,终究绕不过三个字:为人好。技术要好,做人更要好。以后无论谁家出新车,别忘了都多问一句,这帮人,你信得过不?只要这个问题能让大家觉得靠谱,什么新能源、什么品牌,才真的有未来。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