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车门把手要退场,新国标落地,车企设计师齐调整

听说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我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想笑。这“科技与狠活”的产物,短短几年就混成时代的弃儿,倒也符合当下互联网爆款的生命周期——开局一张图,结局全靠喷,谁不装个X,谁还不是个把手。

话说回来,这玩意儿刚出来那会,可潮啊。特斯拉为首,国产造车新势力争相抄作业,颇有种“没有隐藏式车门把手,出门都不敢说自己是新能源车”的架势。你依稀记得刚买新车的邻居大爷,站在自家车前顶着眩晕阳光和他那“隐藏得很深”的中年危机,逢人就得炫一次自家的“科技感”。但他每次找半天摸不到入口,最后用钥匙敲车门的样子,总让我觉得:如果高科技是这样,传统火柴盒也挺好。

时尚,往往是流行病的马甲。隐藏式车门把手,号称可以降低风阻,提升续航,还能逼格拉满。不少车厂动辄就往PPT上扔几个热词,什么“自动弹出”“流线美学”“未来设计”,连“宇宙级人车交互”都敢跟把手扯一块。宣传的时候,句句都在和地球引力做斗争;但真到了极寒天、极热日,用户一只冻得哆嗦的手,“亲密接触”后才发现,科技的温度主要体现在电机卡壳,手没伸进去,脾气倒先崩了。

这年头,连开车门这事儿都得做成智力题,把普通人的一身力气、几代人的经验,一下子用没头没脑的逻辑硬生生给抹平。“开门?你以为你是谁?没有APP你能开吗?”但很快,现实奉上了一次次反讽:电池断电、系统宕机,平时炫技的自动门把手就像躺平的网红,在关键时刻瞬间掉链子。什么自动回弹、磁吸开合,遇上台风天的瞬间,连猫都不一定能全身而退,何况人类乘员。

于是,工信部终于忍不住了。这次颁布的所谓新国标,简直是一纸“人性放映单”。以后每个车门(尾门例外哈),都得有机械释放的实体外把手,操作空间一目了然,直接量化出“请给手一个容身之所”:60mm×20mm×25mm。你以为说的是规矩,实际上是在吐槽设计师脑洞开的太飞,不能给用户一条活路。得,留个缝,再潮也别把人憋死——机械释放,物理把手,该有还得有。

有车圈“大V”立马发文感慨: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胜负手。其实说白了,这不是岁月静好的倒退,而是“脱离群众”的科技创新,终于遇上老百姓的刚需反击。毕竟,很多隐藏把手真就入木三分地把“万万没想到”演绎到极致:滑雪天气冻住,杭州暴雨进水,电路烧坏寸步难行……别说老百姓,连特斯拉设计总监都不得不来场蹭热点的自白:“咱们在重新设计啦,以后紧急情况下门能好好开”。车厂这态度,一秒从马斯克铁粉变成CCTV忠实观众,只差说一句“我们的初心是人民群众能出得去”。

遥想当年,多少造车新势力还为“隐藏式门把手”贴金,把这玩意儿吹成新时代的“自动挡”,拿来和传统门把手作比较,不亚于把方便面和怀石料理扯一块讲“饮食升级”。PPT上一顿对着空气画饼,车展上给媒体安排一位“把手工程师”讲五遍创新,“你看它全藏起来了,有电有光就是不让你先摸到”,仿佛这就是未来进化的方向。

没想到,现实比PPT更会讲“创新”两字:撞车、起火、故障,这些以往只在新闻里出现的桥段,突然成了你我身边的新常态。外把手弹不出来,内把手没提示,操作空间小得像银行卡缝,车里的人生死系于一块卡死的塑料壳。要真是007来开门,估计直接用喷火器自救了。可惜,007只有一个,困在车里的乘客有几千万。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退场,新国标落地,车企设计师齐调整-有驾

别怪标准苛刻,其实这次国标把游戏规则写得明明白白:该有手感的地方,不能全靠电控装花活,得给人一条活路。没错,车门内外都得是“机械为本”,就连内把手还要加夜光标识、操作说明卡——生怕大家迷路,半夜被门把手自闭困在车里。有人丧气:“那还叫什么创新?”但创新不是只有天马行空,创新也是让人安全活着,至少碰见事故还能出得了门,不让你成为新闻素材。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退场,新国标落地,车企设计师齐调整-有驾

说实话,这次“隐藏式车门把手退场”的故事,不出意外地成了“时代车轮下的一个有趣白骨”。当年被捧成典范,如今被标准拍在沙滩上,用不上19个月,车企自己都开始祭出手动方案:新车学会留出机械开关,灯下黑的夜里,起码有盏“把手小夜灯”闪烁给你安全感。你别说,原来真正的前卫,是在高科技的皮下安顿一丝底线的人性。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退场,新国标落地,车企设计师齐调整-有驾

当然,为纪念那些投身隐藏式把手伟大事业的设计师,我们可以给他们“颁发”一瓶WD-40润滑油和一桶防冻液,以表对他们用心良苦的认可。没有他们,冬天的互联网热搜怎么办?“把手冻住打不开门”,低温高气压下中国人的创造力与体感极限一起被刷新。所有抱着热水壶、拿着吹风机和扳手跟把手斗争的人们,请原谅设计师们的“不接地气”,他们以为在画未来,殊不知画出了今天的“求生欲”。

当然,19个月的过渡期也不算短。厂家背地里也许还在纠结,“保险起见还是多整点储备,之后怕是要加价卖把手了”。但你放心,只要标准下来了,资本落地不比风口慢,届时甭管你是造什么“元宇宙门”,咱中国人就图个“活下来”。至于已经上市的车型,过渡期里还能再耍两年酷。等2027年大家都配齐标准“露把手”,你就再也不用暗夜里摸黑找门孔的刺激——哪怕五环路上断电,起码有个老实八百的把手陪你。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退场,新国标落地,车企设计师齐调整-有驾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退场,新国标落地,车企设计师齐调整-有驾

其实,往的大了说,这次强制性标准出台,是对“无脑创新”的一次集体教育。别总想着拿“未来感”当遮羞布,别小看用户本能的需求。独特设计不是错,错的是只想颠覆,不想兜底。你可以让车更炫,让PPT更高科技,但别让用户最后得靠马路边的维修师傅开车门。

作为塑料把手背后的普通人,我甚至同情起新能源车企和设计师们:没事下班别老画飞天遁地,多问问爹妈开门的时候怕不怕找不着把手。世界要进步,但不能让每次“进步”都变成逃生游戏。“机械-电子-机械”,这道循环,终究证明了车作为交通工具,最后还是得靠“被动安全”活命。

最后,祝隐藏式车门把手一路走好。希望它在某个先锋艺术馆里,能继续装扮展示柜里的“现代设计”。毕竟,现实不是科幻片——我们不是钢铁侠,往往只是需要一扇推得开的门而已。

如果哪天我买了辆真·隐藏式门把手的车,请记得提醒我带上一把螺丝刀和一根跳线,搭配特制保温杯,打造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高端自救生活套餐。你看,车门的尽头是生活,而科技的尽头,果然还是一只手。

说实话,这次科技“自我打脸”局,我站人性也站标准。毕竟,在冰天雪地里伸出“绝望之手”,没人比得上一个乖乖等你去握的机械把手来的可靠和温柔。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