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46万捡漏的特斯拉是天上掉的馅饼?北京赵先生用9个月的血泪经历告诉你:这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当电池突然报废、维修账单突破20万时,他才发现这辆"精品车"竟是保险公司定损76万的全损车。法院终审判处卖家退一赔三,184.8万赔偿金背后藏着哪些维权智慧?
事件还原:一场精心设计的"捡漏"骗局
2022年2月,赵先生在二手平台发现一辆标价46.2万的2019款Model X,卖家于某信誓旦旦保证"车况精品",仅右后方有轻微瑕疵。为打消疑虑,于某特意拍摄超充站正常充电视频,却对三个关键事实绝口不提:该车2021年发生重大事故,维修清单涉及275个部件,保险公司已按76万元维修费推定全损;特斯拉系统明确标注"全损报废车"身份;修复后的车辆无法享受原厂质保。
9个月内,这辆车接连出现自动驾驶失灵、悬架损坏、电池报废等5次故障,维修费累计超5000元。直到2022年11月车辆彻底趴窝,4S店检测报告才撕开伪装——电池更换需20万,且因全损车身份需全部自费。
胜诉关键:三份铁证锁定欺诈事实
即时公证:赵先生在车辆首次故障时就对电池报废状态进行公证,固定了关键证据。
权威报告:特斯拉官方检测证实车辆存在结构性损伤,与保险公司全损记录完全吻合。
宣传反证:闲鱼页面"车况精品"标注、聊天记录中"轻微瑕疵"承诺,与76万维修清单形成致命矛盾。
法院特别注意到,于某通过青岛腾信平台以22.6万拍得该全损车,其长期从事事故车倒卖,完全知晓车辆真实状况。这种"明知+隐瞒"的行为模式,直接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的欺诈。
诉讼策略:从合同纠纷到消费欺诈的升维打击
此案律师突破常规合同纠纷思路,重点论证三点:于某属于"经营者"身份(聊天记录显示其多次倒卖事故车);全损信息属于影响购车决策的核心要素;卖家刻意选择性地展示局部照片构成积极欺骗。
司法鉴定揭开更触目惊心的事实:该车更换过前纵梁、A柱等关键结构件,安全性能存疑。虽然追加平台责任的请求未获支持,但这一策略有效强化了法官对欺诈故意的认知。
赔偿参照表:同类案件判决结果速查
| 地区/案由 | 车辆情况 | 判决结果 | 法律依据 |
|-----------|----------|----------|----------|
| 北京本案 | 隐瞒全损特斯拉 | 退一赔三(184.8万) | 消保法55条 |
| 上海2021案 | 泡水宝马当精品车卖 | 退车+1.5倍赔偿 | 消保法55条 |
| 广州2023案 | 调表奔驰未告知 | 退车+20%赔偿 | 民法典500条 |
维权行动指南:发现事故车后的72小时
- 证据固化:立即拍摄故障视频,前往品牌官方店开具检测报告。
- 法律准备:整理宣传页面、聊天记录、付款凭证,形成完整证据链。
- 路径选择:同步发起市场监管投诉与诉讼,注意消费欺诈3年诉讼时效。
行业警示:二手车交易的"三查"原则
此案暴露出二手车市场最危险的陷阱——精修全损车。购车前务必:查保险记录(重点排查全损记录)、查维保数据(第三方平台付费查询)、查结构损伤(专业机构检测)。记住,低于市价30%的"精品车",往往藏着76万的维修秘密。
法院判决书中的警示振聋发聩:"全损车即使修复,其安全性能与使用寿命亦无法与正常车辆等同。"当46万"捡漏"变成184万赔偿,这场博弈最终用法律撕碎了欺诈者的伪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