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销量疑云
2025年3月7日,吉利和奔驰联合打造的smart品牌宣布,在2024年全球累计售出了12.97万辆车。这个数字让业界感到惊讶,因为到2024年前11个月,smart只卖出了4.39万辆。这意味着在12月,smart需要卖出8.58万辆车,平均每天要卖2768辆,这远远超过了他们以往的最高记录。
这种不寻常的销量增长,就像是smart向电动车转型的一个缩影。在放弃了“城市出行专家”的定位后,这个曾经以小巧灵活著称、在欧洲街头流行的品牌,现在面临着销量下滑、质量问题和技术方向不明的多重困境。
smart变身记:从迷你到跨界
迷失的smart灵魂:小巧车型变成“四不像”
1998年诞生的smart,凭借2.5米的车身长度重新定义了城市出行方式。工程师们自豪地宣称能够把四轮汽车塞进两个轮摩托车的停车位,这使得它在巴黎、罗马等欧洲古城风靡一时。然而,在2021年吉利和奔驰重启smart品牌后,这种坚持了23年的设计理念被彻底改变。全新推出的首款纯电车型精灵#1,车身长达4.27米,让市场发出疑问:“这还是我们熟悉的smart吗?”
精灵#5销量低迷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用更简单直白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情况。
精灵#5这款车在2024年10月上市,是一款外观方正的越野SUV。它有着硬朗的外形、四轮驱动系统以及19.98万元起的售价。这款车几乎完全改变了smart品牌的形象。虽然官方声称在72小时内收到了4527个订单,但实际情况是,这款车的销量并不高。第一个月只卖出了300辆,第二个月也仅有266辆。相比之下,它的竞争对手坦克300的表现要好得多,单店销量远超精灵#5。
smart定价策略调整与销量波动
定价策略的混乱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比如,精灵#1的起售价为21.99万元,意在对标特斯拉Model Y,但消费者却发现它的续航、空间和智能化表现都不如15万元级别的比亚迪海豚。这种“伪豪华”定位导致销量大幅下滑:从2023年10月的2569辆跌至2024年1月的1282辆,几乎腰斩。这表明,smart不仅失去了微型车的溢价能力,也没能在新赛道建立技术优势。
为了应对销量下滑,smart在2024年4月采取了降价措施:精灵#1降价2.41万元,精灵#3直降4.5万元。虽然短期内销量有所回升,5月环比增长121%至4349辆,但这损害了品牌的长期价值。一些早期车主在维权群里抱怨:“提车三个月就亏了五万,谁还敢相信这是奔驰血统?”更讽刺的是,在前一年的成都车展上,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曾表示:“我们不会单纯地堆料或降价,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品牌定位。”然而,如今降价后的精灵#3价格区间重叠,形成了内部竞争的局面。
smart质量问题频发
与此同时,质量问题的出现让通过低价吸引市场的策略破灭了。2024年下半年,车质网数据显示smart车型的投诉量大幅增加,主要问题是动力电池故障、智能驾驶功能没有实现以及车辆噪音等。有车主反映,精灵#1的动力系统经常出现问题,导致续航里程大幅下降,甚至有些车辆在碰撞后安全气囊也没有弹出。精灵#5也因为高级智能驾驶功能没有兑现和高速行驶时漏风的问题遭到用户集体投诉。2024年9月,smart因为安全带隐患召回了超过3500辆精灵3,这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信心。
smart销售网络崩溃
质量问题频发加上售后服务滞后,让经销商们感到压力山大,库存越来越多。于是,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主要经销商决定退出smart的销售网络。这样一来,销售网点越来越少,销量也跟着下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此外,smart之前对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功能要额外收费的做法也失去了不少潜在客户的信任,大家觉得这是在变相二次收费。
这些问题导致的销售网络崩溃和品牌转型困难,让smart陷入了困境。质量问题和售后跟不上,使经销商们的销售压力越来越大,库存积压也越来越严重。最终,一些经销商选择了退出,这进一步削弱了smart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覆盖面,也反映了品牌在市场上的吸引力正在快速下降。这种负面趋势一旦形成,会进一步恶化smart的销售状况,使其陷入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smart内部管理问题频现
smart的内部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比如,Smart中国的CEO易寒曾表示要接收极越品牌的员工,但之后却推出了绩效优化计划,这让员工感到不满和抵触。这样的做法不仅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还可能造成人才流失,从而削弱smart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频繁变动的决策反映出合资公司的一些管理问题:奔驰注重品牌形象,吉利追求市场规模,而职业经理人则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短期利益。
smart的战略失误与重生机会
在战略层面上,smart的选择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比如,当五菱宏光MINI EV一年卖出超过50万辆时,smart却放弃了10万元级别的微型车市场。同时,当理想和问界通过家庭用车吸引用户时,smart却转向了小众的越野市场。这样的决策失误让smart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从2025年初的角度来看,smart面临的困境不仅关乎品牌的生死存亡。它盲目放弃原有的优势,错误判断市场趋势,忽视用户需求,这些都是很多传统大企业常见的问题。也许smart用了23年教会了世界如何制造小型车,但在过去3年里,它却展示了如何快速毁掉一个品牌。如果smart能够回归初心,推出一款10万元级别的高品质电动车,并依靠扎实的技术而不是浮夸的营销来赢得市场,这个曾经的小精灵或许还有机会重新振作。否则,smart可能不是败给了电动化,而是败给了对自己基因的背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