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

全新小鹏P7上市7分钟突破1万台大定的夜晚,何小鹏却在凌晨12点多盯着新总部大楼的亮灯照片,仔细检查每个格子间和办公室的装修细节。 这个细节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他敢在群访中抛出那个震惊行业的观点:“中国汽车行业真正做出VLA的只有小鹏,我们现在部分看到的,是嫁接的VLA。 ”

何小鹏所说的VLA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值得他投入近50亿元研发资金? 根据技术专家解读,VLA(Visual-Language-Action)是一种将视觉感知、自然语言理解和动作控制统一到同一框架的AI模型。 与传统模块化方案不同,它能够实现端到端的拟人化驾驶决策。

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有驾

小鹏汽车为VLA系统配备了自研的图灵AI芯片。 全新P7搭载了三颗这种芯片,整车算力达到2250TOPS。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目前主流双Orin-X方案(508TOPS)的四倍多,堪称全球最高算力车载芯片配置。

何小鹏在技术层面划出了明确分界线。 他提出端到端系统是“二维为主的、结构化信息的、以数据端到端为导向的逻辑”,而VLA是“以空间多维,包括时间维度,非结构化的直接到运动的一种逻辑”。 这种区分直接指向了技术路线的本质差异。

小鹏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技术落地时间表:今年9月VLA将通过OTA上线,11月VLM将进行硬件免费升级并同步推送软件更新。 这个时间表意味着消费者在年底前就能体验到何小鹏所说的“比所有第一阵营强10倍以上”的辅助驾驶能力。

行业内对VLA技术的争夺早已展开。 理想汽车宣布将在理想i8上率先量产搭载VLA系统,元戎启行也表示即将实现VLA量产上车。 英国Wayve公司则率先在自动驾驶中引入视觉-语言模型,用自然语言解释车辆行为。

何小鹏为什么如此重视VLA? 他在采访中透露:“汽车将来是个科技产业,不会仅仅是个制造产业。 ”这句话暗示了技术话语权争夺的背后,是对整个行业未来走向的判断。 他认为未来汽车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可能达到500亿元,其中300多亿元将投向AI领域。

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有驾

小鹏汽车在上海租下两栋楼容纳超过400人的设计团队,这个举动看似与VLA无关,实则体现了何小鹏的整体战略:技术需要与设计、用户体验深度融合。 全新P7的设计变革就体现了这种思路,从二排30°靠背角度到575L后备厢容积,都在解决用户实际痛点。

硬件配置方面,全新P7四驱性能版拥有437kW电机最大功率,CLTC续航最高达到820km,直流快充从10%到80%最短只需11.3分钟。 这些参数不仅超越了初代P7,也达到了当前行业领先水平。

何小鹏坦言全新P7本应更早面世。 “如果没有决策失误”,这款车可能在2024年就上市。 他指的是2022年小鹏G9上市时的挫折,那场“滑铁卢”让公司缓了2年多时间。 这个时间差恰好印证了汽车行业长周期、高投入的特点。

关于VLA与VLM的协同机制,技术专家解释称:VLM作为“认知核心”处理感知与语言数据,理解交通场景与指令;VLA则基于这种理解,融合感知与控制,实现端到端拟人化驾驶。 二者协同让车辆具备真正的感知、思考、行动能力。

何小鹏预测2026年中国辅助驾驶将出现巨大跳跃,“现在的第一阵营可能全降到第二阵营,会有新的第一阵营出现”。 这个判断基于他对技术发展速度的观察,也揭示了为什么他如此急切地推动VLA量产落地。

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有驾

小鹏汽车在性能测试方面投入巨大。 全新P7四驱高性能Ultra版在浙赛跑出1分38秒767的成绩,24小时耐力赛测试总行驶里程达到3961公里。 这些数据不仅证明车辆性能,更为VLA系统提供了海量测试数据。

价格策略方面,全新P7起步价21.98万元,消费者就能获得20寸轮毂、三轴灵动屏、AR-HUD等配置。 这种定价策略降低了高端智能驾驶技术的体验门槛,也为VLA系统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基础。

何小鹏在罗永浩的采访中曾表示,现在没有中国车企已经稳稳当当拿下了“终极五强”的淘汰赛船票。 这个判断反映出当前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解释了为什么技术突破如此重要。

小鹏汽车在设计语言上的变革同样值得关注。 新总部大楼的每个装修细节都经过何小鹏亲自把关,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也体现在新车设计上。 从车内33处储物空间到可选装的零重力座椅,都在回应真实用户需求。

关于VLA技术的争议点在于:是否需要如此高的算力支持? 2250TOPS的算力配置是否过度? 行业专家指出,端到端AI模型确实需要巨大算力,但更重要的是算法效率。 自研芯片的优势在于可以针对特定算法进行优化。

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有驾

何小鹏说近期最喜欢开的就是全新P7,喜欢到不舍得用辅助驾驶。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既然VLA系统如此强大,为什么反而不想用它? 或许这暗示了驾驶乐趣与自动化之间的微妙平衡。

小鹏汽车在AI电池技术上也取得突破。 全新P7标配的5C超充AI电池支持最快11.3分钟从10%充到80%,这个数据在当前量产车中位居前列。 充电速度的提升实际上也支持了更高阶的智能驾驶功能,更短的充电时间意味着更长的有效使用时间。

行业内对何小鹏“真假VLA”之说存在不同看法。 有技术专家认为,目前行业仍处于技术路线探索期,不同企业采取不同实现路径是正常现象。 最终衡量标准应该是用户体验和安全性,而非技术路线本身。

小鹏汽车面临的市场环境已与五年前截然不同。 初代P7上市时,智能电动车赛道还比较空旷;如今这个赛道已经“人满为患”。 何小鹏必须用更具颠覆性的技术来突出重围,这或许是VLA战略背后的市场考量。

全新P7的上市时间点恰逢小鹏多个里程碑:何小鹏入职小鹏汽车、小鹏登陆纽交所、M03发布的“那年今日”。 这种时间上的巧合让新车承载了更多象征意义,也成为检验企业技术实力的试金石。

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有驾

关于50亿元研发投入的分配,何小鹏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资金不仅用于芯片研发,还包括算法开发、数据采集、测试验证等各个环节。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成本确实远超传统汽车技术。

小鹏汽车在设计团队建设上的投入令人惊讶。 专门在上海租两栋楼给设计团队,提高设计团队话语权,这些举措都表明:何小鹏认为好的技术需要好的设计来呈现,用户体验是技术价值的最终体现。

全新P7在解决用户痛点方面做出明显改进。 老款P7被诟病的车内空间问题得到改善,二排靠背角度调整到30°,后备厢容积扩大到575L。 这些改进看似与VLA无关,实则体现了整体产品思维:科技必须服务于真实需求。

何小鹏提及借摄影师拍下的高清图检查装修细节到凌晨12点多,这个场景很像科技公司CEO的日常,却不太像传统车企老板的做法。 这种差异或许正是新造车企业与传统车企的本质区别:注重细节、快速迭代、亲力亲为。

关于VLA系统的实际表现,需要等到9月份OTA更新后才能验证。 何小鹏承诺的“比所有第一阵营强10倍以上”是否能够实现,将成为检验“真假VLA”之说的最终标准。 行业内外都在等待这个结果的揭晓。

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有驾

小鹏汽车在性能测试方面的数据值得关注。 浙赛1分38秒767的成绩表明车辆操控性能达到高水平,24小时耐力赛3961公里测试则验证了可靠性。 这些传统汽车指标与智能驾驶技术同样重要,构成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价格区间21.98-30.18万元的全新P7,相比初代P7的22.99-34.99万元有所下探。 这种定价策略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表明小鹏希望扩大智能驾驶技术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用户体验到VLA系统。

何小鹏在群访中没有提及具体销量数字,只表示目标是进入纯电轿车销量前三。 这个目标看似保守,实则挑战巨大。 当前纯电轿车市场竞品众多,且都在智能驾驶领域发力,VLA系统将成为小鹏的核心竞争武器。

关于自研芯片的优势,何小鹏强调“更高效地使用算力能力”。 这意味着同样算力下,自研芯片可以实现更好性能,或者同样性能下功耗更低。 这种优化能力对电动车续航至关重要,也体现了垂直整合的价值。

小鹏汽车在设计语言上的创新将延续到“多款全新车型”上。 这意味着全新P7的设计变革不是孤例,而是整体设计理念升级的开始。 设计与技术的同步进化,可能成为小鹏产品的标志性特征。

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有驾

何小鹏说汽车将来是科技产业而非制造产业,这个判断引领着小鹏的战略方向。 50亿元AI投入、2250TOPS算力、VLA系统,这些要素共同构建着科技企业的技术壁垒,也重新定义着汽车产品的核心价值。

关于VLA与VLM的协同,技术层面存在诸多挑战。 如何让视觉-语言模型准确理解交通场景? 如何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安全可靠的驾驶动作?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决定着VLA系统的实际表现,也检验着何小鹏的技术论断。

小鹏新总部大楼的亮灯细节检查事件,反映出企业对执行力的重视。 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办公环境装修上,更体现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用户体验各个环节。 科技企业的竞争最终是执行力的竞争。

全新P7的续航里程达到702-750-820km三个版本,这个数据在当前市场中具有明显优势。 长续航不仅减轻用户里程焦虑,也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更长的持续工作能力,特别是对算力巨大的VLA系统而言。

何小鹏提及2022年G9上市时的决策失误,让公司缓了2年多时间。 这个反思很有价值:在快速变化的智能电动车市场,产品节奏把握至关重要。 全新P7的上市时机是否恰当,需要市场检验。

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有驾

关于辅助驾驶能力跃迁的时间点,何小鹏明确指向今年年底。 这个时间点与VLA系统OTA上线、VLM硬件升级完成相吻合。 如果实现承诺的“强10倍以上”体验,确实可能改变当前辅助驾驶市场格局。

小鹏汽车在超充网络建设上的投入也支持着VLA系统。 5C超充能力让用户更愿意长途出行,而长途场景正是高阶智能驾驶最能体现价值的场景。 基础设施与技术水平必须同步发展。

何小鹏对设计团队的重视程度超出常规。 在上海租两栋楼给设计团队,提高设计团队话语权,这些投入表明:他认为好的设计不仅是外观问题,更是用户体验的核心组成部分,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全新P7上市7分钟获超1万台大定,这个市场反响初步验证了产品力。 但最终成功取决于持续交付能力和用户体验,特别是VLA系统的实际表现。 消费者用订单投票,但也会用长期使用体验做出最终评判。

关于行业竞争态势,何小鹏认为没有车企已稳拿“终极五强”船票。 这个判断暗示当前排名可能洗牌,技术突破将成为变数。 VLA系统或许就是小鹏争取“终极五强”席位的关键筹码。

何小鹏语出惊人:只有小鹏是真VLA,部分公司是嫁接的-有驾

小鹏汽车从G9挫折中恢复过来,用两年时间准备全新P7。 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可能比技术突破更有价值。 企业学习能力往往决定长期竞争力,特别是在快速变革的行业环境中。

何小鹏亲自试驾全新P7并表示“舍不得用辅助驾驶”,这个细节折射出驾驶乐趣与自动化之间的张力。 最好的智能驾驶系统或许应该是:既能让用户享受驾驶乐趣,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可靠辅助。

关于50亿元AI投入的回报预期,何小鹏没有给出具体数字。 但这种投入规模表明:小鹏将科技研发视为长期投资,而非短期成本。 这种思维方式更接近科技公司,而非传统制造企业。

全新P7在储物空间设计上做出改进,全车33处储物空间追赶家轿水平。 这种改进看似微小,却直接影响日常使用体验。 科技最终要服务于生活,这个理念体现在产品的每个细节中。

何小鹏凌晨检查装修细节的行为,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 这种亲力亲为、注重细节的风格,可能渗透到研发、制造、服务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产品的整体体验差异。 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竞争壁垒。

关于VLA技术的争议仍在继续。 有观点认为行业需要多种技术路线并行探索,也有观点支持何小鹏的“真假之辨”。 无论结果如何,这种技术争论本身就有价值,它推动整个行业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