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荣威M7 DMH的上市,还有征程6E芯片奋力敲开一波新智能汽车量产大门,其实大部分人心里都有两个疑问:第一,技术变现,到底是不是噱头?第二,咱消费者买到的智能,真有那么多花头吗?
咱先捋一捋,“十万级超高性价比B级家轿”这词,现在在汽车厂商嘴里像不要钱似的招呼出来。可是要真正把价格放下来,把实用的智能功能加上去,同时又要保质保量,这水有多深?对普通买车的老百姓来说,掏钱买账不?没人是真的傻子,现在只喊智能、便宜,大家早就听腻了——倒不是说技术不厉害,关键在于落地了能不能让咱用得上,用得舒服。而新一波智能电动汽车,就是在用不断堆加的参数和新概念搏出位。
比如这征程6E芯片,你要是去和技术男聊两句,八成要被“80TOPS算力”“BPU纳什架构”“100K DMIPS算力”“超高兼容性”“超低功耗”这些词劈头盖脸洗一遍。可是,你琢磨一下,咱开辆家用车,到底用不用得上这么多“牛X参数”?这是不是炒概念、堆参数、搞噱头?其实不是,也不是完全不是。我们想想这事,从10年前买车最多加个倒车雷达,到现在自动泊车、高速跟车、辅助变道,仅靠一块中控大屏和几句语音助理就能搞定一堆操作,有没有觉得挺科幻?技术的进步,用户最后一定是最直观的受益人。
说回征程6E,它最大的突破是把原来贵得离谱的高速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驾驶辅助一口气拖进了入门赛道。以前你只有二三十万级别高配版本才“尝鲜”高速NOA,那些大厂背书的豪车才能堆到这个水准,现在动辄十来万也能买到这样的核心智能方案——这就是技术的下沉,智能的“普惠”。一场看似参数内卷的表演,背后其实是把汽车智能的门槛一点点拉低,把过去专属于极少数的便利和安全普及开。用通俗话说,就是不光有钱人家的车才能称得上“聪明”,以后老百姓家的“傻大黑粗”也能懂点事,干点活。
为什么这次大家把目光都盯在荣威M7 DMH上?还不是因为预售首周订单破万,那可不是一点点巧合。别说中国市场,中国人啥最在意?“性价比”。掏十万,能不能买到既有面子又有用处、还能省心省事的家用车?荣威瞅准的正是这种用户心态,把最新的智驾芯片、舒适配置和家用需求揉到一起,光喊新技术没有用,能买单才是王道。这和手机行业内卷一个路数,当年高端旗舰独享的120赫兹屏、高像素摄像头,现在红米真我都能用上。智能汽车,当然也会是这个走势。
很多人把芯片当玄乎神物,但其实它和咱买菜刀一个道理,好用、皮实、切肉切菜啥都行才值得夸。征程6E/M之所以卖得动,是因为量产成熟、价格能打、适配面广。你说你算力再高,最后能跑丝滑导航、稳妥自动跟车,多路况下不掉链子,这才是家用场景最重要的。买个车你难道天天跑高速、天天搞无人驾驶?当然不是。更多的,是在堵车、刮风下雨、偶尔犯困的时候让机器帮一把。你会发现,技术“下放”到千家万户才显得有意义。技术闭门造车、不断画大饼,那不是咱普通车主的福音。
其实地平线公司,算是“爆发式”企业的一个样本。你看,今年8月芯片出货破千万,20多家主流品牌合作,还有百款车型定点上车。这什么概念?就等于说,从新势力、合资大厂到老资格的自主品牌,没人敢忽视这样的成熟产品。你要不跟,那你的车企很快脱队落伍。智能化升级,说白了就是一场淘汰赛,到家用市场不是“是不是”的问题,而是“早晚”的问题。
大家不妨再想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我们在追捧智能电车的路上,“智能”这东西是不是会变成下一个“空调”“自动档”?当年新事物,后来变标配、再后来变成没它不行的必需品。自动驾驶辅助以后会不会也是这个命?你看看地平线征程6系列的战线——从10TOPS到560TOPS,6种版本铺开,就差卷到哈啰单车上了。覆盖高中低全阶车型,多样需求全管,还得便宜量大上得快。这种搞法,比拼的已不光技术,还是“谁跑得前,谁铺得广”。
科技卷归卷,可车主买单看的还是“用了管用不费劲”。早期大家追求把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搬进现实,现在更加关心自己的钱花得值不值,有没有实际便利。假设有了征程6E/M,绝大多数日常驾驶情景都能做到辅助判断、动态巡航、自动刹停,到了夜路能识别异常,遇到危险会预警,那真的就是切实提升了安全底线。
话说回来,智能升级和规模量产,背后其实是一桩大利益的生意。地平线为什么火?其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而往。咱说白了,中国本地产一款神经网络芯片,比总依赖几家外资厂,性价比、高可控性、量产速度都不是一个咖位的。现在大家卷算力、卷低功耗、卷适配,最后卷到老百姓能花最少的钱享受到跟高端车一样的智能体验,才叫真正的“中国智造”上了牌面。
咱有没有留意到,其实汽车行业这一波智能升级,卷的还是普及率和落地率。征程6系列的铺开,直接让新一代普通消费者都能享受智能辅助驾驶,成年人、老人、年轻人都进得了门。以前高大上的东西成了批发价供应,只要你需要,就能用得起。所以我觉得汽车智能最后只能“落地为王”,技术屠龙再精彩,最终拼的还是你能不能“进厨房下饭”,老百姓买了能不能天天用,妈都夸好,才配叫“革命”。
可能有的人还会有疑惑:智能驾驶是不是就是“放开双手睡大觉”?那当然不是!辅助永远是辅助,不能养成傻等系统救命的坏习惯。不过它帮你消减一堆疲劳,减少判断失误,关键时候多一条安全带,这才是“智能”存在的意义——你平时用着顺手,危急时候可能救你一命。
到了最后,其实智能家轿和芯片大厂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咱老百姓的需求,是“新鲜感”重要,还是“用得上”更重要?每次行业大升级,第一代先做噱头,第二代拼参数,真正的最后一代,肯定要变成用户口袋里的“必备硬菜”。从荣威M7 DMH的打样,到征程6E芯片的普及,智能汽车普惠、下沉模式已经成了大势所趋。这是技术,也是市场,是“大家都要吃上肉”的一种信念。技术只有从高处落到柴米油盐,才算是真的扎根。
最精彩的阶段,不是科技短跑冲刺,而是温水煮青蛙般的持续进步。不说了,下次点外卖,或许智能驾驶的车已经在你家门口停了半天,就等你来拿菜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