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最近汽车圈儿的事儿,沸腾了,尤其是小米SU7 Ultra那碳纤维机盖,简直让人捏了把汗。
这4.2万的选装费,结果换来的却是“好看不中用”?
这事儿,细品,滋味儿可真复杂。
咱们先来理一理。
小米SU7 Ultra,名字听着就“高大上”,碳纤维机盖,更是被吹得神乎其神,什么“赛车级导流”,什么“双风道空气动力学”,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性能要“上天”?
结果呢?
实际情况是,这玩意儿跟普通版的机盖,几乎……没差别!
一位车主的心声更让人心疼:“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下的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样,只多了一块支撑的塑料板。”好家伙,4.2万,买了“寂寞”?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也压根儿没发挥作用。
有博主拿鼓风机一吹,纸巾纹丝不动。
这……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指鹿为马”吗!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韩非子》里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卖矛的人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卖盾的人夸自己的盾“无坚不破”。
结果,有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呢?”卖矛卖盾的都哑口无言。
你看,这碳纤维机盖的事儿,是不是也有点儿“自相矛盾”?
一边说技术,一边却又无法兑现技术承诺。
将一个本该实打实的功能,包装成一个“高级货”,然后用“情怀”和“期待”来收割消费者。
这,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该干的事儿啊!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事儿还不是个例。
之前,小米的智能驾驶系统也闹出了不少风波。
宣传的时候,那是“无所不能”,什么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听着就让人觉得“黑科技”爆棚。
结果呢?
实际使用中,各种状况频出,误判车道、紧急制动失灵,甚至还发生了交通事故。
面对质疑,小米的回应是什么?
“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言下之意,出了事儿,责任不在我。
这,就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承诺时天花乱坠,出事时撇清关系”吗!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就是,把消费者当“韭菜”了,靠着小米手机多年积累的口碑,用模糊的技术边界,来收割消费者的“信任”红利。
咱们再来聊聊,“信任”红利,可不是白来的。
小米手机能成功,靠的是什么?
极致的产品,极致的性价比,还有极致的营销。
但造车,可不是组装手机那么简单。
汽车,是关乎人命的,容不得半点含糊。
你看看特斯拉,人家造了多少年?
蔚来、理想,又花了多少时间?
小米呢?
三年时间,就搞出了SU7,这速度,简直是“闪电战”级别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造车,何尝不是如此?
安全,是根本,技术,是关键。
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对安全的敬畏,再光鲜的外表,也掩盖不了内在的虚弱。
诚信和品质,才是企业屹立不倒的基石。
玩“文字游戏”的虚假宣传,只会伤害消费者的信任,也会损害企业来之不易的声誉和形象。
更何况,现在造车新势力,一个个都“卷”得厉害。
各种“大冰箱”、“大沙发”、“大彩电”的科技感,是有了,但核心技术呢?
安全保障呢?
这些,才是决定企业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最近,奇瑞汽车的董事长尹同跃的一段话,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他说:“做一个平台,我们一般要用6年时间,在国内好多企业成立也不到 6 年时间,它就能出来好多车,我就觉得胆子太大了。”
这话,说得真是耐人寻味。
造车,不能只看速度,更要注重内功。
强大的资本支持、精准的市场营销,当然重要,但这些都只是“锦上添花”,核心技术,才是“雪中送炭”。
所以,小米汽车,要想走得更远,就得踏踏实实地把技术搞上去,把安全做好。
别再玩什么“文字游戏”了,消费者可不傻,他们要的是真材实料。
小米对碳纤维机盖事件的解释是“满足复刻造型需求”。
也就是说,这4.2万,买的不是技术,而是“外观”?
这,就更让人难以接受了。
想想看,如果技术参数可以如此随意地降格为“凹造型需求”,消费者又该如何信任企业的每一句承诺?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论语》里的“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说,说话不讲信用,不知道这个人还能做什么。
企业如此,个人亦是如此。
所以,咱们买车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别被华而不实的宣传给迷惑了。
要多关注产品的实际性能,多了解企业的口碑,才能买到真正的好车。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摆造型”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