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十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追赶者到领跑者,国产汽车品牌正在全球舞台上展现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力。2025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已突破58.6%,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5.3%。这种崛起带来了国产汽车品牌阵营的分化,行业内部已经形成了相对明晰的等级划分,一线国产车品牌格局已定,仅有长安、吉利和上汽三家入围,而红旗、比亚迪等知名品牌则屈居二线。
市场咨询机构J.D. Power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研究报告》对国产车品牌进行了全面评估,该报告基于销量表现、品牌溢价能力、技术创新力、全球化程度和用户满意度五大维度设定评分标准。经过严格的量化研究,将国产汽车品牌划分为四个梯队:一线品牌、二线品牌、三线品牌和新兴品牌。该报告确认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含荣威、名爵)为当前中国市场唯一的一线自主品牌,综合得分均超过85分(满分100分)。
长安汽车作为百年车企,凭借持续稳定的销量表现和全面的产品矩阵获得了一线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长安汽车全年销量突破236万辆,连续4年蝉联中国品牌销量冠军。旗下CS系列SUV、逸动系列轿车和深蓝SL03等新能源车型形成了从经济型到中高端的完整产品线。长安汽车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尤为引人注目,2024财年研发支出达到118.5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5.8%,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吉利汽车依靠强大的品牌矩阵和国际化战略牢固确立了一线地位。吉利集团旗下拥有吉利、几何、领克、极氪、沃尔沃等多个子品牌,覆盖从经济型到豪华市场的各个细分领域。2024年,吉利汽车全球销量达到185万辆,海外市场销量占比达到28.6%,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标杆企业。吉利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样令人瞩目,截至2024年底,吉利集团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175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到61.3%,CMA架构、雷神智擎混动等核心技术已经获得全球认可。
上汽集团则凭借强大的整体实力和多品牌运营能力跻身一线阵营。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在2024年总销量达到458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荣威和名爵合计销量超过87万辆。上汽集团在合资合作和自主创新方面均有建树,既有与大众、通用的成功合作,也有飞凡汽车等创新业务。上汽的国际化程度同样位居前列,2024年海外市场销量突破100万辆,在东南亚、中东和欧洲市场均建立了完整的研产销体系。
**令人意外的是,国内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比亚迪和中国品牌溢价最高的红旗汽车均未能跻身一线阵营,而是被评为二线品牌。**这种评价与公众认知产生了一定偏差,引发了业内广泛讨论。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绝对王者,为何未能进入一线品牌行列?J.D. Power的分析师王明解释道:"比亚迪在销量和技术创新方面毫无疑问是领先的,2024年全球销量达到310万辆,连续6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但在品牌溢价能力和用户体验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数据显示,比亚迪汽车的平均溢价率(实际销售价格与成本价格之比)为1.32,低于一线品牌1.45以上的水平,说明消费者对比亚迪品牌的认可度尚未完全转化为溢价购买意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张志勇指出:"比亚迪的特点是'技术领先、价格进取',这一策略帮助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品牌向上发展。当前比亚迪正通过腾势、仰望等高端子品牌改变这一局面,预计未来1-2年有望跻身一线阵营。"
红旗汽车作为中国最具历史底蕴的豪华品牌,同样被划入二线阵营。虽然红旗品牌拥有最高的品牌溢价能力(溢价率高达1.68),但在销量规模和全球化程度两个维度得分较低。2024年,红旗汽车销量为38.6万辆,仅为一线品牌的四分之一左右,且全球化进程相对滞后,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不足8%。
红旗汽车品牌总监李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红旗不追求短期内的高销量,而是专注于品牌高端化和产品精品化。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豪华品牌,这是一个长期过程。"红旗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其平均单车售价达到29.8万元,远高于其他国产品牌,证明其高端化战略取得初步成效。
除比亚迪和红旗外,长城汽车、奇瑞汽车和广汽集团(含传祺)也被划分为二线阵营。这些品牌在各自的优势领域表现出色,但在综合实力上与一线品牌尚有差距。长城汽车以SUV见长,旗下哈弗系列2024年全球销量达到87.6万辆;奇瑞汽车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成绩斐然,2024年海外销量突破90万辆,占总销量的42.3%;广汽传祺则在产品品质和用户满意度方面表现突出,连续五年蝉联J.D. Power中国品牌质量满意度第一名。
三线品牌阵营包括江淮、东风(不含合资)、北汽(不含合资)等老牌车企,以及零跑、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这些品牌在细分市场有所建树,但在整体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方面与一二线品牌存在明显差距。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报告显示,2024年造车新势力三强(理想、小鹏、蔚来)合计销量为87.3万辆,与比亚迪全年单月平均销量接近,规模效应尚未完全显现。
新兴品牌阵营则主要包括近两年崭露头角的极氪、阿维塔、智己、深蓝等品牌,这些品牌大多由传统车企孵化,在技术和渠道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品牌独立性和市场认可度仍在培育中。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汽车新品牌发展报告》,2023-2024年间共有27个汽车新品牌进入市场,但首年销量超过5万辆的仅有4个,生存压力可见一斑。
从历史角度审视,国产汽车品牌的等级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回顾十年前的2015年,当时的一线自主品牌是长安、长城和奇瑞,吉利尚处于二线水平,比亚迪还在三线徘徊。十年间,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和全球化扩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比亚迪则通过电动化转型取得了质的飞跃。这说明品牌等级划分是动态变化的,未来还会有新的品牌崛起和旧有品牌衰落。
国内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郑志宏表示:"国产汽车品牌的分层是市场竞争和企业战略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线品牌普遍具备四个特征:产品矩阵完整、研发投入持续、品牌资产丰富、全球化布局清晰。这不是短期行为能够实现的,需要长期积累和战略定力。"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已引起全球关注。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汽车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仅次于德国。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最新一期专题报道中评价:"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全球汽车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领域,已经从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
市场份额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统计,2024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首次突破8%,增长速度是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在东南亚市场,中国品牌市占率已达21.6%,位居第二,仅次于日系品牌。
面对国产车品牌的分层现象,消费者也有各自的看法。一项覆盖12000名车主的在线调查显示,52.3%的受访者认为品牌等级与实际购车选择关系不大,更看重产品本身的性价比;27.8%的受访者表示会优先考虑一线品牌,认为其产品更可靠;19.9%的受访者则更青睐新兴品牌,认为其产品更具创新性。
某汽车论坛用户"车轮上的梦想"留言道:"我先后买过二线品牌和一线品牌的车,坦白说体验差别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线品牌在细节处理和售后服务上确实更成熟,但二线品牌在性价比方面有明显优势。"另一位用户"城市猎人"则持不同观点:"买过某三线品牌后深刻体会到品牌差距,从软件迭代频率到零部件供应速度,再到经销商服务态度,都与一线品牌有明显差距,下次一定买更主流的品牌。"
从企业战略角度观察,不同梯队的品牌正在采取差异化策略谋求发展。一线品牌普遍采取多品牌战略,通过旗下子品牌覆盖不同细分市场;二线品牌则寻求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如比亚迪专注电动化技术、长城专注SUV市场;三线品牌和新兴品牌多采取"小而美"的精品策略,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在2024年战略发布会上表示:"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一品牌竞争转变为品牌集团之间的竞争。未来能够在全球市场持续成功的,必然是拥有多个差异化品牌、覆盖多个细分市场的汽车集团。"这一观点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同,也解释了为何一线品牌都在积极布局多品牌矩阵。
中国品牌要实现进一步崛起,关键在于突破三大瓶颈:核心技术壁垒、品牌溢价能力和全球化布局。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教授指出:"中国汽车品牌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等领域已经建立领先优势,但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提升品牌溢价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不能急于求成。全球化布局则需要更加尊重当地市场规则和消费习惯,避免简单复制国内成功经验。"
可以预见,随着国产车品牌的持续发展,品牌等级划分还将继续演变。当前市场竞争的焦点已从传统燃油车领域转向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谁能在这个新赛道上取得领先,谁就有可能实现品牌等级的跃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汽车品牌格局将出现新变化,预计会有1-2家新能源车企进入一线阵营,也会有1-2家传统优势品牌因转型不力而被边缘化。"
对于即将购车的消费者而言,关注品牌等级划分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应成为唯一考量因素。更重要的是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的产品。一线品牌通常在产品成熟度、服务网络和零配件供应方面更有保障;二线品牌往往在特定产品上具有突出竞争力,性价比较高;三线和新兴品牌则可能在某些创新功能上领先于传统品牌。
"选车不应过分迷信品牌等级,而应回归产品本身。好的产品不一定来自一线品牌,差的产品也不一定出自小品牌。理性消费者应该关注车辆的实际表现、可靠性报告和真实用户评价,而不是简单的品牌标签。"**这一观点值得每位消费者思考。
国产车品牌的崛起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从模仿到创新、从低价到高质、从本土到全球,中国汽车品牌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发展故事。品牌等级的划分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它既反映了当前的竞争格局,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一线品牌的持续领先,还是后来者的奋起直追,都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你认同这种国产车品牌等级划分吗?长安、吉利和上汽是否当之无愧地占据一线位置?比亚迪和红旗能否在未来突破二线限制,跻身一线阵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用车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