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价格战“屠杀”同行,内耗还是国家战略弯道超车?

重磅消息!

各位看官,汽车圈最近炸了锅,新能源市场更是风声鹤唳。

今天咱就聊聊这事儿——比亚迪又降价了,这回的架势,活脱脱一场“血雨腥风”。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比亚迪价格战“屠杀”同行,内耗还是国家战略弯道超车?-有驾

---

市场大戏:比亚迪的“降维打击”与同行“生死劫”

各位朋友,去年比亚迪的销量数据,那是相当亮眼,420万辆,把不少同行甩在了后头。

可人家不满足,定下了2025年550万辆的新目标。

这一百多万辆从哪儿来?

海外市场固然重要,但主要增量,还得在国内市场“抢食”。

这不就是把本已白热化的新能源竞争,又添了一把火吗?

比亚迪价格战“屠杀”同行,内耗还是国家战略弯道超车?-有驾

正如《战国策》所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眼下这光景,这“渔翁”似乎成了比亚迪自己,而“鹬蚌”们,却在苦苦挣扎。

要清楚,现在国内新能源车企,除了少数几家日子过得还算舒服,绝大部分都在巨额亏损中挣扎,动辄就是上百亿的窟窿。

长城魏总都喊话了,新能源市场里有“恒大”了,随时可能“爆雷”。

这话一出,大家伙儿都琢磨,这“恒大”到底是谁?

就在这当口,比亚迪非但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配置升级的同时还降价。

这操作,目的再明显不过,就是想鲸吞市场份额,让同行无路可走。

长城魏总那句“一个车降价十万,还有什么品质可言?”听着都让人心头发紧。

比亚迪价格战“屠杀”同行,内耗还是国家战略弯道超车?-有驾

比亚迪这招,确实够狠。

你看那车身,原本流畅的线条,现在在价格战的烟尘中,仿佛都蒙上了一层肃杀。

内饰那些高级真皮座椅,再精致的缝线,如今在消费者眼中,似乎都抵不过那实实在在的优惠。

---

国家战略下的“内耗”与全球化挑战

说句公道话,比亚迪能有今天的地位,除了自身在三电技术上的优势——毕竟电池是自家的,不像其他品牌受制于人——更大的原因,是搭上了国家政策的“快车”。

新能源车,可是咱们国家的战略重点,投入巨大。

放眼望去,充电桩遍布全国,这在很多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比亚迪价格战“屠杀”同行,内耗还是国家战略弯道超车?-有驾

为什么?

因为那些传统汽车强国,在燃油车领域根基太深,专利壁垒森严,想超车,难如登天。

但新能源不同,它绕开了发动机的技术瓶颈,给了我们一个“弯道超车”的机遇。

国家投入这么多,目标很明确,就是剑指全球市场。

设想一下,你开着电车跑高速,结果找不到地方充电,那还怎么发展?

美欧日不愿做基础设施建设,不就是想限制新能源车的发展吗?

我们国家,就是要打破这种限制。

比亚迪价格战“屠杀”同行,内耗还是国家战略弯道超车?-有驾

然而,眼下这局面,多少有些让人费解。

比亚迪在海外市场表现平平,在日本的销量只有几百辆,和它在国内的庞大体量形成鲜明对比。

新能源市场当前仍处于投入期,指望企业自己铺设充电网络,那是不现实的。

结果呢?

我们自己却在家里打得火热,这不就是“内耗”吗?

自家相残,岂不是让国家战略的意义打了折扣?

比亚迪价格战“屠杀”同行,内耗还是国家战略弯道超车?-有驾

更别提,持续降价,不只损害了同行利润,国家的税收也可能受影响。

正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内耗外困”,这种内部的过度竞争,很可能削弱我们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

同质化泥潭与智能驾驶的“烧钱”困局:新能源的未来路在何方?

当前新能源车市场,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同质化。

以前能宣传“大彩电、大沙发”,后来是“智能驾驶”,现在智能驾驶也普及了,能拿来做卖点的,就那么几样,到头来,只能拼价格。

而价格战,本质就是一场“烧钱”的较量,比的是谁资金雄厚,谁能扛到最后。

一旦资金链断裂,就是灾难。

比亚迪价格战“屠杀”同行,内耗还是国家战略弯道超车?-有驾

以智能辅助驾驶为例,这东西简直是个“吞金兽”。

研发一套系统,需要巨额投入,更别提后续还要和车辆配件磨合,跑数万公里进行调试,这都是天文数字。

国内现在有几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这不就是重复建设吗?

要是别人都有,你没有,谁还会买你的车?

这就形成一个死循环:没钱的企业,可能就此被淘汰出局。

当然,价格战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好事。

车价下来了,老百姓能花更少的钱,买到配置更好的车。

比亚迪价格战“屠杀”同行,内耗还是国家战略弯道超车?-有驾

但这硬币也有另一面。

价格战确实能检验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

比亚迪降价还能盈利,说明其管理能力确实出众。

至于其他品牌,比方说有的车企表示造不出低价车,那到底是成本控制有待提升,还是志不在此,只想赚大钱呢?

有意思的是,价格战打得太狠,最终可能损害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个缺乏竞争的行业,是不会长久的。

所以说,比亚迪这把“利剑”挥舞得虎虎生风,但它刺向的,不只是竞争对手,也可能伤及自身,甚至影响到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生态。

毕竟,新能源车是国家战略,是为了让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走向国际。

如果最后只剩下我们一家独大,那这“超车”的意义,可就值得深思了。

你说这道理,是不是挺透彻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