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最近的动作,可不就是在给自己画未来蓝图嘛。你想,差不多一个月时间里换了七八个高管,没人坐镇总裁的位置。要说中国汽车界,哪家不是偏安一隅,长安倒是有点敢想敢干,真可以排排座说:中国制造的面子往全球一站,把一些老问题摆到台面上,来个大拆大建。
我有个朋友在长安的供应链部门打了个电话,那天他说:这波调整,感觉像是块大石头投进水里,涟漪还得慢慢散。我一边喝水一边琢磨,的确,挂名的老职务换成新名词,只是大刀阔斧背后的表面工夫。
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老旧的长安合影,每个人脸上都藏着一点还得努力的表情。那个时候,长安的技术派与营销派还算平衡,现在?似乎在出海派、新能源的浪潮中,惊现整合为难,体系变得更碎了一些。
有趣的是,长安的海外派领头人——王辉,那可是战斗多年的老手。去年还帮忙拉开泰国工厂,觉得海外市场这块,真是海纳百川的试金石。去年海外销量不到30万辆,跟比亚迪比还是差了一截,但你得想,海外市场对于咱们来说,更多是试水——样本少,估算也有偏差。
我还偷偷猜测:这次一系列的人事变化,可能不只是为了换个领导。我觉得,是长安想借全球化这个大旗,给国内的旧体系灌点新鲜血液。姜海荣,从荣耀到深蓝的新人,海外经验或许是他们想强调的点——海外派只是个借口,真是要全球打拼。
你说,技术派跟营销派还能结合得完么?我个人觉得,这才是汽车行业的真门道。毕竟,硬件可以越变越好,但用户的心,要靠故事讲出来才有买单的可能。深蓝广告被攻击那次,邓工说他在技术,搞不懂营销——这其实是行业的通病:跑技术线的人,看不懂,怕说故事;而营销的,抓住的又是感觉。两者不沟通,后续就很难形成产品+故事的合力。
你会不会觉得,营销其实也可以很技术的?就像我认识的粉丝,有个年轻销售,每次试驾他都搞得像比赛一样,讲得比实际车还热。那天他说:我觉得,真正会讲故事的,得懂车才行。哎,也难怪,营销要懂技术,但起码得会用人话讲行业内幕。
说回长安新能源的转型,说实话,成本的压力挺大的。心算一下,假设一台新能源车,百公里成本在4元左右吧(这段先按下不表),销售50万辆,油电结合的盘子就挺大了。但问题是,补贴渐退,利润点低得惊人。去年水涨船高,今年涨不动了,留给管理层的压力,就像我去超市买东西,货架上的价格变动太快,总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还好奇:长安的内部调整是不是看到未来还不够明?很多同行都在抢技术,但真正的用户理解不够,难怪品牌喊得漂亮,口碑还在追赶。
这次快换防,江湖里传得沸沸扬扬,各有质疑。有个同事打趣说:这叫‘换防’?更像‘换人’。想想也对,从运营的角度,换一拨人,硬件跟软件都得同步升级。但你知道的,这种人事大刀阔斧的,背后都藏着太多算盘。
我还融入了一点真实的感情。前天,一个福特的修理工打电话给我,他叹了口气:福特那边也不好受,产品降级,竞争太激烈。可你看,长安要转型,别说外部压力,内部的旧体系也得拆掉重建。我想,未来的长安,能不能彻底实现技术+营销双轮驱动,还是悬在空中。
最后说点没细想过的猜测吧——或许,长安内部的整合真得花点时间。就像做一道菜,所有调料都得融合得刚刚好。给他们点耐心,说不定这轮人事调整,能熬出个好汤。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想:你有没有觉得?未来几年,或许我们的汽车体验,不只是买辆车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故事+技术的演绎。而我们这些车迷,能不能在新变化中找到点真正触摸到的细节,说不定这个,也才是看懂长安转型的关键力。
这小小的变化,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科技不断变,感官其实很重要。有时候感受一下座椅的质感,或者那一眼望去的全景屏,或许比宏大战略还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