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高管向我透露:从7月起,买新能源车牢记“2选2避”!
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 12:02:48.【54583】。
新能源车市场。又到了一个微妙的节点。
7月。像一道分水岭。
不是我危言耸听。是某位不愿具名的车企高管,在饭局后酒意微醺时,压低声音说的。他说:“兄弟,听句实在话——从7月开始,买新能源车,最好‘2买2不买’。”
我笑了。以为是营销话术。
可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亲眼见证了市场的震荡。价格战。技术迭代。政策收口。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每一个角落。
于是,我决定把这“2买2不买”。摊开来讲。不为带货。不为站队。只为让你在掏钱之前。多一分清醒。少一分冲动。
先说“2买”。
第一买:买搭载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
别再被“续航500公里”这种数字迷惑了。真正决定你用车体验的。是补能效率。
想象一下。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别人充30分钟。你充1小时。差距就在这里。
而800V平台。配合4C甚至5C超充电池。5分钟补能200公里。已经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实打实落地的技术。
某新势力品牌。7月交付的车型。实测从10%到80%。仅用18分钟。
你可能会问。充电桩够吗。
好问题。但趋势已经不可逆。国家电网。中石化。宁德时代。都在疯狂铺设超充网络。2025年,全国快充桩数量预计突破200万根。其中超充占比超30%。
现在不买800V。就像2018年买燃油车时拒绝涡轮增压。
你会错过一个时代。
第二买:买自研智驾系统的品牌。
别迷信“激光雷达数量”。也别被“城市NOA”这种术语忽悠。
关键看——是不是真自研。
那些靠采购方案拼凑智驾的车企。系统割裂。迭代缓慢。今天推送一个功能。明天崩一次系统。
而真正自研的。比如某头部新势力。全栈自研算法+自研芯片+自研感知融合。
他们的智驾。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大脑”。越开越聪明。
更关键的是。数据闭环。
你的每一次变道。每一次刹车。都成为系统优化的养料。这不是功能。是生态。
你说。你愿意把安全。交给一个“组装厂”。还是一个“科技公司”?
……
现在。说“2不买”。
第一不买:不买电池容量虚标的车型。
有些品牌。标称续航600公里。
实际冬天开空调。跑高速。打个七折。只剩420。
更离谱的是。用“等速续航”忽悠人。60km/h匀速跑出来的数字。谁日常这么开车?
记住一个公式:标称续航 0.7 = 实际可用续航。
低于这个比例的。直接pass。
还有。别只看电池容量。要看热管理系统。
液冷?风冷?直冷?
冬季续航衰减超过40%的车型。再便宜。也别碰。
你省下的购车款。都会在冬天。变成一笔笔充电费。和一次次推车的尴尬。
第二不买:不买没有自建充电网络的品牌。
别以为“接入第三方桩”就是解决方案。
高峰期。排队。占桩。结算失败。客服失联。
你买的是车。不是去参加“充电大冒险”。
看看那些自建超充站的品牌。
超充站数量突破2000座。覆盖全国所有高速主干道。
用户APP里。实时显示空闲桩。预约充电。甚至充电后自动结算洗车服务。
这才是用户体验。
而那些依赖“合作”的品牌。
一旦合作方涨价。或者调整策略。你的充电成本。立刻飙升。
你买的不是车。是潜在的风险。
……
有人说。这些标准太苛刻。
可新能源车。已经过了“有得开就行”的阶段。
2025年。是淘汰赛。
上半年,已有7家新势力宣布退市或被收购。
活下来的。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和完整的生态。
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了未来三年。你是在享受科技。还是在忍受麻烦。
那位高管最后说:“我们内部有个说法——7月后,新能源车分两种:一种是商品,一种是资产。”
能持续升级。保值率高。使用成本低的。是资产。
反之。就是一次性消费的商品。
你愿意为资产买单。还是为商品埋单?
……
市场永远在变。
但有些逻辑。不会变。
技术为王。体验为王。
别被低价诱惑。别被营销洗脑。
睁大眼睛。
因为每一次购车决策。都是一次对未来生活的投票。
下一期。我想聊聊——2025年,哪些电池技术即将上车。
值得期待。
真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