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现代4S店只剩四家,销量断崖,价格战下的合资困局
六月初那几天郑州一直闷热,我在高新区附近找停车位时,手机导航还把我带错了两次。北京现代4S店的位置不太好找,说是独立展厅,其实跟极狐挤在一块。门头没啥新意,进门右手边就俩伊兰特,一台白色、一台灰色,都落在角落里,看着有点孤单。极狐的展车倒是摆得满满当当,占了大半个地盘。
销售小哥挺健谈,他说现在厂家任务不重,“佛系卖车”,每月六七十台也没人催。他笑着补了一句:“以前压力大,现在都随缘。”问到价格,他翻出计算器帮我算账:伊兰特1.5L尊贵版补贴后落地9万左右,这价位和卡罗拉1.2T先锋版差不多。我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接话——毕竟这两年自主品牌冲击太猛,同级别合资车早没那么吃香。
转场去郑东新区那家北京现代4S店,是个老牌子了。电梯上三楼,一路空荡荡,到处贴着“中铁十六局”的指示牌。我一度怀疑走错地方,大厅里只有三个人影晃来晃去。一排排索纳塔、途胜、库斯途静静停着,没有往日的喧闹气氛。有点像周末下午冷清的小超市,你进去转一圈,也不会有人主动搭理你。
聊起生意,经销商直言:“主城区只剩四家,北京现代巅峰时光可不是这样,那会儿谁都想开一家,每个月轻松三四百台。”他摊摊手,“现在能撑住全靠返点和补贴,要真按销量算,这么大的展厅早关门大吉。”
回头查数据才发现,今年前五个月,北京现代全国总共卖了46134辆,每月平均下来刚过九千,比2016年百万辆时代差远了。而且五月份更惨,只卖出7134辆,比之前直接少掉近三成。这种跳水式下滑,不用多解释什么原因——价格战把末端合资品牌逼到墙角,自主、新势力都疯抢市场份额,北京现代这种老字号只能硬扛。
具体到郑州这个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北京现代5月份总共320台,其中伊兰特占205,其余车型都是两位数甚至个位数销量。不夸张地说,以前一个店一个月能干掉这么多,现在全城加起来才勉强凑齐。曾经那些开业剪彩、人山人海的场面,如今再难见到了。
有时候想想,也挺唏嘘。当年韩系车风光无限,我身边不少朋友第一辆车就是北京现代或者起亚。但最近几年,再提起买合资紧凑型轿车,大多数人直接跳过韩系,要么选大众丰田,要么干脆国产新能源。这变化速度比预期快太多,让人反应不过来。
去年11月5日还是北京现代20周年庆典,高层信心满满放话2025要冲50万辆,还联合注入80亿人民币资金。本以为这样可以止跌回升,可现实却狠狠打脸。今年前五个月完成率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如果按照目标推算,下半年每个月得卖六万多……这听起来比登珠穆朗玛还悬乎吧?
其实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无非两个:为啥掉队这么快?还能不能缓过劲儿?河南省汽车行业商会常务副秘书长朱志芳给出的答案很扎心。他觉得主要问题是对市场竞争判断失误,对油电转换节奏把握慢,新技术投入又不足。“迷之自信”耽误事,这句话搁谁身上都不好受,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有段时间高管还公开表示“不怕卷价格”,结果一年过去目标砍半,还晋升董事长……企业文化里的路径依赖,有时候真不是一句口号能解决的事儿。
看看同样身处风暴眼的大众、丰田,人家新车型推得飞快,又敢于油价换量,全线备战;而北京现代表现出来的是迟疑和保守。从实际走访来看,无论产品线还是终端渠道,都缺乏活力。不仅新款稀少,而且新能源领域几乎交“白卷”。原本引以为傲的“合资光环”,如今变成包袱——用户越来越挑剔,没有核心技术或性价比,很难留住客户脚步。
业内不少声音也指出,如果继续抱残守缺、不愿降本增效、不敢革自己的命,那离退市就真的不远了。“生死赛道”已经开启,自主品牌发起轮番攻势,连传统巨头们也不得不放低姿态,加速布局智能化、电动化。本土化研发、本土供应链、灵活渠道网络,一个不能少,否则等来的只有被淘汰的一天罢了。
坐在偌大的空旷展厅,看窗外天色阴沉,有种莫名失落感。这些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剧变太快,从热火朝天到冷清收缩,不过短短几年工夫。一代人的记忆,也许就在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慢慢消散。不知还有多少消费者,会专程跑来体验一下曾经辉煌但如今低调甚至有些尴尬的韩系合资?
如果哪一天再经过这里,却发现招牌已撤、人去楼空,会不会突然想起这些年的变化?也许留下一句叹息,然后继续赶路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