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汽车后市场,正上演一出跌宕起伏的“三重奏”。8月初,供应链平台“甲乙丙丁”的轰然“暴雷”,将行业上游的脆弱生态暴露于聚光灯下;同日,京东养车与途虎养车长达近两年的“震虎价”之争迎来司法终裁,为巨头间的恶性竞争划下法律红线;而回溯至5月,天猫养车内部上演的“公章罗生门”大戏,则揭开了资本巨头背后复杂的治理困局。这三起在短期内密集发酵的事件,如同三面棱镜,共同折射出这个规模超7万亿元的赛道,在资本退潮、竞争白热化背景下的深层危机与转型阵痛。

供应链断裂——甲乙丙丁“暴雷”,上游厂商深陷泥潭
时间点: 2025年8月初
事件核心: 曾被誉为汽配供应链新势力的甲乙丙丁(北京)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实质性停摆,引发上游供应商集体维权潮。
事件详情:
近日,一封内部信宣告了甲乙丙丁的败局,明确表示公司“未能走出困境”。据多方信息交叉验证,该公司危机早有征兆:核心高管团队已于2024年陆续离职,创始人阮成瑜也已卸任所有公司职务,管理层已处于真空状态。目前,其官方网站已无法访问,客服渠道全面失联,平台功能完全瘫痪。
这场危机的冲击波迅速传导至产业链上游。8月4日,山东省轮胎协会发布紧急公告,直指甲乙丙丁长期拖欠大量会员企业货款,导致这些企业面临严峻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公告称,部分受影响严重的轮胎厂商已出现拖欠员工工资、停产停业的窘境,一场由平台“暴雷”引发的区域性产业危机正在蔓延。
行业影响分析:
甲乙丙丁的倒下,是近年来汽配供应链平台模式困境的一个缩影。这类平台以“撮合交易”、“赋能上下游”为名,在资本助推下快速扩张,但其本质仍是重资产、低毛利的生意。一旦后续融资跟不上,或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资金链便会瞬间绷断。此次事件不仅重创了供应商对B2B平台的信任,更警示整个行业:脱离了扎实的供应链管理、风控体系和盈利模式,任何华丽的商业模式都将是空中楼阁。
巨头终裁——“震虎价”落幕,司法为市场竞争划定红线
时间点: 纠纷始于2023年9月,终裁落于2025年8月4日
事件核心: 京东养车与途虎养车围绕“震虎价”营销活动展开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经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终审判决,京东养车败诉,需赔偿500万元并公开道歉。
事件详情:
这起纠纷的源头,是京东养车在2023年9月途虎养车港交所上市之际,高调推出的“震虎价”营销活动。该活动以“价格比友商低5%”、“敢比价,买贵赔2倍差价”等为宣传点,迅速引爆市场。
途虎养车认为此举已超出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于2024年1月提起诉讼。法院终审认定,京东养车的行为构成两大违法事实:
构成商业诋毁: 法院认为,“震虎价”并非针对行业乱象,而是精心设计的“影射攻击”。其名称中的“虎”字使用了与途虎高度相似的美术字体,并配以“虎爪被压”、“老虎被掀翻”等明显具有贬损隐喻的视觉画面,且选择在途虎上市关键节点推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恶意,损害了途虎的商业信誉。
构成虚假宣传: 法院认定,“所有‘震虎价’商品都要比友商低5%”的承诺与事实不符。途虎提供的证据显示,部分同款商品在双方平台价格持平甚至京东更高,该宣传足以导致消费者误解。
基于以上事实,法院终审判决:京东养车立即停止使用“震虎价”宣传,赔偿途虎经济损失500万元,并在其官方主要渠道连续10日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
后续博弈与行业启示:
判决虽下,余波未平。途虎方面证实已收到赔偿款,但京东尚未发布符合要求的道歉声明。而京东养车则在发布致歉声明的同日,迅速宣布推出“50亿养车补贴”活动,并上线“365无忧购”服务,同时发起“全网征名”活动,试图以新的营销攻势转移公众视线。
无独有偶,途虎养车在京东终裁次日(8月5日),旋即上线“300亿无限大促”,以轮胎五折、保养五折起、喷漆148元起等“绝对底价”接招,将战火从“口水战”拉回到实质性的价格与服务比拼。
行业影响分析:
“震虎价”之争的司法终裁,是中国汽车后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竞争的标志性事件。它以权威判例的形式,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竞争边界:
营销创意有法律边界: “擦边球”式的攻击性营销,即便不直接点名,只要通过组合元素足以让公众产生特定指向性联想并造成负面评价,即构成商业诋毁。
价格承诺需实事求是: 夸大、无法兑现的低价承诺属于虚假宣传,将受到法律严惩。
竞争应回归价值本源: 判决警示所有玩家,未来的竞争焦点必须从营销噱头转向产品品质、服务体验、供应链效率等核心价值。京东与途虎在判决后迅速推出巨额补贴,也表明双方都意识到,只有通过真正让利消费者、提升服务,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治理困局——天猫养车“宫斗”,巨头光环下的“罗生门”
时间点: 事件爆发于2025年5月19日
事件核心: 天猫养车内部爆发高层权力斗争,围绕“真假公章”、“高管任免”等问题上演了一出现实版“宫斗剧”,暴露了巨头系企业在复杂股权结构下的治理风险。
事件详情:
5月19日,一份盖有“江苏康众汽配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公章的声明在网络流传,称要“清退”罗方晔、黄建梁、吴汪洋三位自称“总裁”、“CPO”的高管,称其职务为“自封”。
然而,剧情在次日(5月20日)发生惊天反转。天猫养车发布内部信,称前述声明为“伪造”,发布者蔡永志(杭州天猫车站等公司法定代表人)因“长期个人恩怨”,使用“假公章”发布不实信息,公司已报警。该内部信同样盖有公章,并由蔡永志本人签发,宣布暂停蔡永志职务,并称前三位高管的变动未经董事会,故无效。
这场“真假公章”的罗生门,让外界对天猫养车的实际控制权和治理结构感到困惑。其背景在于,天猫养车脱胎于康众汽配,在阿里巴巴及华平投资、云锋基金等众多资本方注入后,股权结构和管理层级变得异常复杂。蔡永志在4月22日还曾以“天猫养车总经理”身份公开活动,一个月后却成为“假公章”事件的发布者,剧情之狗血,令人咋舌。
行业影响分析:
天猫养车的内斗,虽属企业内部事务,但其影响深远。它揭示了部分背靠互联网巨头的汽车后市场项目,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大企业病”和治理漏洞。一个连内部权力归属、公章管理都混乱不堪的企业,如何向数千家加盟商和亿万消费者传递稳定、可靠的品牌信号?这起事件不仅重创了天猫养车的品牌信誉,也让整个行业开始反思:在资本驱动下,如何构建一个权责清晰、决策高效、运转透明的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是所有玩家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重镜鉴,汽车后市场走向何方?
从甲乙丙丁的“暴雷”,到京东途虎的“终裁”,再到天猫养车的“宫斗”,2025年的汽车后市场可谓“多事之秋”。这三起事件,分别从供应链稳定性、市场竞争规范性和企业内部治理三个维度,为这个万亿级赛道敲响了警钟。
它们共同表明,中国汽车后市场在经历了资本驱动的野蛮生长和跑马圈地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泡沫正在被挤出,规则正在被重塑。未来的赢家,必将属于那些能够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供应链生态、恪守法律底线进行良性竞争、并拥有稳健高效内部治理结构的企业。这场剧烈的震荡,或许正是行业告别浮躁、回归本质,迈向成熟与理性的必经阵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