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上周我差点儿就提前去跟阎王爷报道了,拜我那哥们儿新提的“智能大宝贝”所赐。
真的,不吹牛。
当时在高架上,风和日丽的,他非得给我展示一下那套号称“遥遥领先”的车道保持功能,结果下一秒,那方向盘跟抽风了似的,在两条白线之间疯狂表演龙吸水,我俩的脸比那车道线还白。
他一巴掌拍停了那个“智障”功能,嘴里就一句:“我X,这什么玩意儿!”
这事儿真给我整出心理阴影了。
我就纳闷了,现在这帮传统车厂,是不是对“智能”两个字有什么天大的误会?
以为在中控台上硬怼一块大到能摊煎饼的屏幕,再塞进去一套糊得跟马赛克一样的360环影,配上一个时灵时不灵的辅助驾驶,就叫踏入新时代了?
在我看来,这不叫进化,这叫瞎胡搞,纯粹是给自己造了个移动的定时炸弹。
这种在老爷车平台上硬嫁接出来的所谓“智能汽车”,骨子里就是个四不像的缝合怪。
你说你一个烧油的,底子里的那套东西还是几十年前的燃油架构,非要赶时髦,学人家电车玩智能化,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我摸过的车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从最早那台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老夏利,到如今这些动不动就OTA的“电动爹”,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油车搞智能化这事儿,从根儿上就是个笑话。
这感觉,就像让一个耍了一辈子红缨枪的老拳师,突然去打星际争霸,他或许能用蛮力把机箱砸个稀巴लान,但你指望他打出什么微操?
做梦呢。
病根儿就在那个叫“分布式ECU”的老古董架构上。
说人话,就是你车上的每一个小功能,都有一个专属的小电脑(ECU)管着。
发动机一个,变速箱一个,车窗升降一个,连雨刮器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在过去,这叫术业有专攻,稳定!
一个部件罢工了,不至于全车瘫痪。
可到了智能时代,这套体系就成了最大的猪队友。
你想啊,你要实现个车道保持,就得让管方向盘的、管刹车的、管传感器的几十个“部门经理”开个电话会议,中间还得有个蹩脚的翻译。
这指令传来传去,代码冲突、系统内耗,能不卡顿、不出错才怪了。
所以你才会在这些“伪智能”油车上看到那么多反人类的设计:导航把你往死胡同里带,语音助手跟个复读机似的永远答非所问。
真不是工程师偷懒,是这副老骨头,实在扛不起一个聪明的大脑。
更吓人的是安全问题。
传统油车的设计逻辑里,发动机、变速箱、刹车这些“保命”的硬件拥有最高权限。
你那块大彩电黑屏了,死机了,音乐放不出来了,没关系,车照样跑。
可现在,有些车厂为了秀肌肉,把越来越多的驾驶相关设置都集成到了那块中控大屏里。
万一这套东拼西凑的系统哪天闹情绪,软件打架了,你想想后果。
我听说过最扯的,是一台德系豪车,就因为一次系统升级的BUG,导致动力系统间歇性失联,在高速上突然失去动力。
这简直就是拿人命在开玩笑。
咱们再回头看看人家那些根正苗红的纯电车,它们从设计之初就是“中央集权”的思路。
一块高性能的“中央大脑”(域控制器)统一发号施令,车上其他部件都是它的神经末梢,指哪儿打哪儿,反应速度是毫秒级的。
你肯定要说:“那万一中央大脑崩了,岂不是当场去世?”
放心,能把车卖出来的企业,工程师的头发早就替你想到了这一点。
靠谱的电动车企,在底层系统上都做了极其严格的物理隔离。
负责车辆行驶、刹车、转向的基础安全系统,和负责听歌、导航、看电影的智能座舱系统,根本就是两套独立的服务器。
就算你那块大屏幕卡得直冒火星子,导航小姐姐彻底哑了,也绝不会影响你正常开车。
这才叫真正的安全冗余设计。
可悲的是,现在大批“油改电”或者硬上智能配置的燃油车,根本没心思也没成本去做这种底层重构。
它们干的事儿,就是在原有的破茅屋上,盖一个看起来很炫酷的玻璃顶,结果就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系统冲突和功能失灵成了家常便饭。
所以啊,别再听销售忽悠什么“油车也有高智能”了。
你要是就图个省心耐废,对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压根不感冒,我劝你,去二手车市场淘一台经典的日系自吸老车,那纯粹的机械感和雷打不动的可靠性,比任何智能大屏都让人安心。
如果你是个科技发烧友,就想体验那种未来已来的感觉,那也别犹豫,直接上那些原生纯电平台的车型,系统干净,进化也快。
最怕的就是卡在中间的朋友,非要在一台油车上寻找电车的智能体验,结果往往是花了钱,还买了一肚子气。
总之一句话,强行智能化的油车,真的不如一台什么智能都没有的纯粹油车。
车子这东西,是咱们的伙伴,不是祖宗。
咱买车是为了方便生活,不是花钱给自己添堵,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