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豪华品牌,转向本土供应商,成本大降!

最近,经常关注汽车市场的朋友们可能会留意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那些我们以往印象里总是带着点高傲、讲究全球统一标准的外国豪华汽车品牌,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宝马、奔驰、奥迪,正在悄悄地,或者说越来越公开地,和我们中国的本土企业走得特别近。

这种“亲近”已经远远不是过去那种简单地采购点螺丝、玻璃那么简单了,而是深入到了汽车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决定未来汽车体验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命脉——动力电池。

这种转变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外资豪华品牌,转向本土供应商,成本大降!-有驾

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让这些曾经习惯于将中国视为巨大销售市场的跨国巨头,如今却反过来将橄榄枝热情地伸向了本土的供应商,甚至把研发的重心都搬了过来?

我们先来看看这股风潮到底有多具体。

就拿汽车的“智能化”来说,这可是当下所有车企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过去,我们一谈到豪华车的技术,总会联想到德国严谨的工程学,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汽车发明者梅赛德斯-奔驰,如今在智能驾驶领域,选择与一家名为Momenta的中国科技公司进行深度合作。

他们不仅投资,还计划在未来推出的多款新车型上,搭载Momenta开发的自动驾驶软件。

这意味着,未来你在中国买到的新款奔驰,其驾驶辅助系统的“大脑”很可能就是一颗“中国芯”。

无独有偶,宝马也高调宣布与Momenta联手,目标是打造一套完全针对中国复杂路况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要实现从高速公路到城市小巷的全场景覆盖。

外资豪华品牌,转向本土供应商,成本大降!-有驾

宝马方面说得很直白,中国现在是全球的创新引擎,他们必须深度融合中国的创新力量,才能保持领先。

更具标志性的例子来自奥迪。

在它与上汽集团合作推出的新车型上,竟然搭载了华为的乾崑智驾系统,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首次。

这就好比一位坚持使用自家秘制酱料的西餐大厨,突然开始用起了中国的酱油和香料,并且还向食客们大力推荐。

这背后传递出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了:在智能化的赛道上,中国本土供应商所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已经强大到足以让这些曾经非常固执的国际品牌都无法忽视,甚至主动寻求合作。

如果说智能驾驶是汽车的“大脑”,那么动力电池就是电动汽车的“心脏”。

在这个领域,中国企业的优势地位则更加稳固。

宁德时代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绕不开的存在。

外资豪华品牌,转向本土供应商,成本大降!-有驾

宝马早在十多年前就与刚刚起步的宁德时代合作,可以说是最早的“伯乐”。

如今,奔驰、奥迪、特斯拉等一众外资品牌,都成为了宁德时代的稳定客户。

就连以性能著称的保时捷,也传出正在与宁德时代洽谈合作的消息。

除了宁德时代,像亿纬锂能等其他优秀的中国电池制造商,也纷纷进入了外资豪华品牌的采购清单。

可以说,这些海外品牌已经将自己电动化转型的命脉,与中国的电池供应链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向来以自身技术体系为傲的豪华品牌,发生如此深刻的战略转变呢?

这背后其实是市场、技术、竞争和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最根本的驱动力,源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体量和惊人增速。

根据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计将占据全球总销量的七成以上。

外资豪华品牌,转向本土供应商,成本大降!-有驾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不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绝对主导者和风向标。

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未来存活和发展的全球性车企来说,赢得中国市场,就意味着赢得了未来;反之,如果在中国市场掉队,其全球地位都将岌岌可危。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过去的“重要市场”定位早已不够,必须升级为决定企业命运的“核心战略市场”。

其次,是中国本土供应链企业的技术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新浪潮中,我们不再是跟跑者。

宁德时代研发的麒麟电池,在能量密度等关键指标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被国外长期垄断的车规级芯片领域,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中国公司不断推出高性能产品,为国产替代提供了可能;而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华为、百度等企业的方案已经在多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积累了海量的真实路况数据,这是国外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

当本土供应商能提供性能更优、成本更合理、响应更迅速的解决方案时,外资品牌选择与之合作,就成了一种理性的商业决策。

外资豪华品牌,转向本土供应商,成本大降!-有驾

再者,业绩上的普遍压力也形成了转型的紧迫感。

翻开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奥迪、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的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甚至创下了近年来的最大跌幅。

传统的燃油车优势正在被电动化的浪潮快速削弱,而他们在电动化产品上的表现,却又常常因为智能化程度不够、不接地气而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诟病。

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直接反映在了财务数据上,迫使他们必须放下身段,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与中国本土的强者合作,无疑是最快、最有效的路径。

此外,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如今的中国汽车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汽车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他们对智能座舱里的大屏幕、流畅的语音交互、丰富的应用生态,以及聪明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有着远超其他国家消费者的热情和要求。

同时,他们也习惯了中国品牌那种“快节奏”的产品迭代速度,一年一小改,两三年就大换代。

外资豪华品牌,转向本土供应商,成本大降!-有驾

而传统外资品牌长达数年的研发周期,显然已经无法跟上这种“中国速度”。

为了不被市场淘汰,他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全球一盘棋、开发流程冗长的模式,采用更灵活、更贴近本地的开发策略。

最后,来自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曾几何`时,三四十万元以上的市场是外资豪华品牌的绝对领地。

但现在,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品牌,凭借其在智能化、用户体验上的突出表现,已经成功地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

有调研显示,在这一价位段,选择中国品牌的消费者比例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这些本土对手不仅更懂中国消费者,其产品力也足以对传统豪华品牌构成直接威胁。

面对这样的“鲶鱼”,外资品牌如果还固守原来的壁垒,结果只会是市场份额被不断侵蚀。

综合来看,外资豪华品牌纷纷“盯上”本土供应商,绝非偶然的战术调整,而是在市场现实、技术进步、财务压力和激烈竞争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深刻战略重构。

这一转变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过去单纯的“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未来,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看到,那些诞生于中国、由中国供应链深度参与打造的技术和产品,不仅服务于中国消费者,更将“反向输出”到全球,重塑整个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和生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