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不了LABUBU,同样的,我也理解不了小米YU7的热卖。
3分钟20万!1小时近30万!小米YU7上演的“订单核爆”,可以说直接震碎了汽车行业三观!
6月26日晚,小米汽车首款SUV——YU7横空出世,标准版、Pro、Max三款车型定价25.35万至32.99万元。
然而,比发布会本身更让人震惊的,是其让人震惊的订单数据——是的,很多人在看到订单海报的时候,数了好几遍到底有几个零。
要知道,在此之前,汽车行业中发订单海报,1 万、2万的成绩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然而,小米 YU7 却以一小时20 万+的订单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有网友调侃,如果是其他传统品牌的车型,即使是同等配置,发一张订单过3万的海报可能都会被质疑“造假”。
“远超我的想象。”雷军在采访时也非常激动,“昨天在内部就讲,只要比去年SU7好就行...用户愿意相信我们,试驾还没有开始就这么多用户锁单,这是对我们小米莫大的信任。”
要知道,如果用标准版25.35万作为均价来计算,这个大定数量意味着,小米在60分钟内锁定了约578亿元的营收——相当于小米集团2024年全年汽车营收的1.8倍。
这一数据,不仅又让小米和雷军“再次封神”,也让无数业内人士彻夜难眠。
有新势力创始人在演讲时直言:“这几天其实我本来心情也很好,因为订单很多,但是昨天晚上听了这个雷总,一个小时就搞30万辆,这个给我们压力也巨大,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有从事营销、市场的汽车厂家深夜发文:“三年策划不如三分钟订单,我们的工作还有意义吗?”、“小米YU7这3分钟大定20万台,这种数据的背后意味着用户交车时间要等待一年以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品牌粉丝。再次验证了铁律的就是‘群体会降低智慧’。”……
也有传统车企高管私下表示:“看完数据第一反应是数了几遍零——这已经超出汽车行业的认知框架。”
而如此强烈的市场和行业反馈下,小米在第二天决定不再是公布订单数量。
必须承认,小米强大的造势能力对汽车行业,是降维打击。从前期的预热宣传,到发布会的盛大举行,小米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
总结小米YU7的大定能够3分钟破20万的原因,我们将其归结为以下四点——
首先,是雷军让人叹服的舆论号召力。凭借在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深远以及传奇的创业故事,雷军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同时,他对产品的执着追求和对品质的严格把控也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信任。
网络上各种让雷军做相机、卫生巾的喊话,足以证明其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良心企业的地位。
自然,也会有许多消费者因为对雷军的认可和追随,进而对小米的产品充满信心,愿意尝试小米 YU7。
其次,是小米YU7的确抗打的产品力。
特别是,神似法拉利般的外观设计极具吸引力,就像网友所说,谁也不介意自己的女朋友长得像刘亦菲,高颜值的外观无疑会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在产品性能方面,定位豪华高性能 SUV的小米YU7,全系标配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拥有单电机后驱、双电机四驱、双电机高性能四驱三种动力版本。单电机后驱版本搭载 96.3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纯电续航达 835km;四驱版分别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CLTC 纯电续航达 770km,百公里加速可达 3.23 秒。
同等性能中价格最低、同等价位中性能最高,这就是小米YU7的产品秘诀。
再者,小米 SU7 超高的保值率也让很多人对小米 YU7 充满信心,认为购买小米的汽车产品在未来的保值方面有保障,从而无忧下单。
2025年4月纯电动车保值率榜单显示,小米SU7一年车龄保值率为88.7%,居榜首,其中限量版(如创始版)一年保值率可达88.7%-104%。
当然,订单暴涨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黄牛党”的存在。
在利益的驱使下,黄牛党企图在小米 YU7 的热潮中狠狠挣一笔钱,他们的大量抢购和囤货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订单数量。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我们了解到目前已有不少黄牛提供代抢小米YU7首批车的服务,代抢费从2000到5000万元不等。今天一早,该平台也出现了很多“加价转卖”的订单。网传还有一些组织专门抢购订单,单车佣金在1000元左右。
小米YU7的订单暴涨,让人不禁联想到几周前火爆全球的LABUBU。
LABUBU 作为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的北欧森林精灵形象,由泡泡玛特推向市场后,凭借其独特的 “邪魅” 模样,从最初的绘本角色发展成为火爆全球的潮玩 IP。在市场的疯狂追捧下,LABUBU 的价格被不断炒高,原本几百元的玩偶,甚至能被炒到几千甚至上万元。
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 LABUBU”,小米 YU7 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一些人当成了“理财产品”。
然而,热潮过后,潮玩市场正经历一场泡沫破裂。
自6月18日起,泡泡玛特官方在各大平台大量“突袭式”补货最为火爆的LABUBU 3.0系列,其在二手市场被“黄牛”炒至离谱高价的势头也被逐渐“浇灭”,最高曾被炒至5000元的隐藏款“本我”目前成交均价已降至不足2000元,不少人因此被套牢。
这背后,本质上是资本泡沫的体现。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只是单纯出于喜爱而购买 LABUBU,享受收藏的乐趣,那自然无可厚非。但若是妄图将其作为投资工具,以此谋利,往往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如果仅仅因为利益驱使抢购小米YU7,最后可能也是一样的结果。
因为,拿下订单是第一步,产能、交付和品质保障才是当下小米最大的挑战。
从小米的工厂产能来看,当下小米 YU7 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北京亦庄工厂。北京一期工厂原本是为 SU7 准备的,规划年产能 15 万台,平均到每月大约是 1.2 万到 1.5 万台。但由于订单量远超预期,工厂不得不 24 小时连轴转,即便如此,月产能也才勉强挤到 2.5 万到 3 万台,并且如今 SU7 每月交付量已快逼近 3 万台的天花板,工人与供应链已处于极限状态。
有消息称,二期工厂预计最快将在 7 月正式投产。随着二期工厂的投产,小米汽车的年产能将有望超过 30 万辆,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米 YU7 等车型的交付速度,满足更多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但面对当下汹涌的订单潮,这新增的产能能否迅速缓解交付压力,仍有待观察。
毕竟,目前仅仅是订单量就已经远超一期工厂的年产能,即便二期工厂顺利投产,在前期的两三个月,每月产量顶多能达到 1.2 万台,后期拼命追赶,也只能达到 2.5 - 3 万台的水平。按照 24 小时满负荷生产计算,消化完 24 万台订单需要 8 个月,再考虑到前期产能不足的情况,实际交付周期妥妥地要奔着1年+去了。
试想一下,即使消费者现在满怀热情地下了订单,若长时间无法提车,这份热情也难免会被消磨,而一旦引发了退订潮,对于小米又将是另一场舆论危机。
当然,无论后续会如何发展,此刻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小米 YU7 的火爆销售,对于今年的汽车市场以及整个行业生态都已经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像雷军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可能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奇迹,我觉得真的挺了不起的,这个奇迹是所有的用户和我们一起创造的。”
一方面,YU7惊人的订单表现再次展现了小米强大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是其他车企难以模仿和学习的,如果小米的产能能够跟上,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年产百万也并非遥不可及。
另一方面,对于其他车企而言,小米 YU7 的成功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其他车企需要深刻反思,如何提升自身的品牌力和产品力,以应对来自小米等竞争对手的冲击。
“一鲸落万物生”,小米的崛起,或许会加速整个汽车行业的变革和洗牌,压缩其他车企的生存空间。
当然,感慨小米神一样的营销能力的同时,我想包括业内从业者和消费者都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越是在动荡时刻,越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优势。
活下来,最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