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到底环保吗?德国专家和咱们的分歧背后】
最近,中国电动车在德国的市场如同一匹黑马,杀了个措手不及。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德国销量一举突破十万台,这让奔驰、宝马、奥迪三兄弟都感到了压力。比亚迪一记价格下探,直接引发欧洲电动车消费潮,连带着德国本土的“大众”也只能黯然神伤——2024年上半年,德国电动车销量直接腰斩二成。
于是,欧盟立马绷住了神经。关税说加就加,从17%飙到38%,冠冕堂皇说是“防补贴”,实际就是保护本土产业罢了。德国经济学家辛恩,还高调挺身而出,说中国电动车产业产能过剩,根本是“泡沫风险”。有理有据——“中国电动车虽然不冒黑烟,但中国60%发电还是靠煤,污染不过是从排气管搬到烟囱顶。”据他计算,中国电动车每公里碳排放能达到200克,远高于德国燃油车150克的水平。这位辛恩可是德国经济研究所的头牌,能源和产业问题上掰扯了几十年,早在2019年就抛过这套说法,会议发言和媒体采访中屡见不鲜。
但可别以为反对声小。国际清洁交通理事会亮出大数据:把电池生产也算上,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燃油车能少30%到70%;中国再烂也低至少23%。至于国内大厂宁德时代,早就整起了电池回收,推动再生材料降碳,谁还在喊“瞎吹牛”?
别以为这就结束了,现在又有专家跳出来说:电动车电池笨重,直接把轮胎压得快磨损。轮胎粉尘成了新污染,别说刹车产生的颗粒物也是问题。世界经济论坛也插了一脚,说大扭矩下轮胎磨得更起劲,环保账本突然多了好多烦恼。中国企业和政策制定者也不是坐等舆论风暴,什么新材料轮胎、智能刹车、改进路面方案一整套,研发和治理配合推进,不给对手口实。
逼到根子上,其实欧洲车企自己也有锅要背。德系车电动化一直拖拖拉拉,国内供应链又贵又慢。与此同时,中国厂商本地化快、工人成本低、配套齐全,让欧洲人望尘莫及。德国学界自己都 admit,光说环保,自己也不敢自夸。这还不够,法国出台补贴限制政策,担心中国煤电拉高“碳足迹”,有环保帽子扣着就是不让你卖得痛快。
话说回来,电动车环保不环保,不能单盯着“汽车”俩字,这锅还得发电站、电池厂背一份。中国积极推广电动化同时,也给电网硬件升级,风光电一波波上马。现实就是电动车时代的环保账难算得一清二楚——技术升级、能源结构、回收体系,环环相扣,哪是一夜能翻盘的事情?
有人抬杠,说“只有北欧水电国家玩电动车才环保,在中国就未必。”这话八九不离十。全球一半以上电力还靠化石燃料,中国煤炭占大头,这是现状,回避不了。但我们也得看到中国电动车发展的节奏,销量增速、政策扶持、技术突破,这不是小打小闹,是全球碳减排的重要一环。
网上吵得昏天黑地,一派抱着“污染没转移到清洁能源等于没治本”,一派坚信“减排步子总比不走强”。见识多了,大家都明白,环保不是十字路口、选择题,而是复杂的系统博弈。科技进步、能源改革才是终极手段。
归根结底,中国电动车的崛起,是全球市场在用脚投票。欧洲车厂怎么想,关税怎么涨,消费者才不理你那套道德绑架。你电动车企不行,被中国品牌超车就是活该挨打。市场规律比纸上谈兵有说服力。
中国电动车领域的奋进无需自卑,也不可自满。只要电越来越“干净”,技术持续更新,电动车的环保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这不是“洗地”,而是现实——环保路上,没有一步登天。中国品牌已经在路上,这条路还很长,但方向正确,谁敢说未来不是中国的?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