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为几班“快车”苦等一小时吗?别急,先听我把这事儿说清楚。
真实情景是这样的:早晚高峰的站台上,人被挤成一团,大家盯着电子时刻牌一看又是一眼——几分钟、十几分钟、半小时过去了,最惨的是有乘客当场吐槽“错过一班就得等一个多小时”,有人索性掏出手机琢磨备选路线。问题可不小:东环城际这条线设计时速160km/h,线长约76公里,串联了广州南站、琶洲会展、科韵路金融城、岑村产业区、白云机场和广州北站等多个热点,但12306上显示的班次间隔让人傻眼。比如番禺到白云机场北段,C4924(16:45)和S4706(18:28)竟相隔103分钟;还有85分钟、87分钟的空档不少。反方向也有最长87分钟的间隔(如C4903 8:19与C4913 9:46),高峰期乘客憋屈感可想而知。
这不是单纯的“动车不够”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调度艺术。表面看,是列车编组、司机班次有限;更深层是运行图设计里快慢列车无法错开、能让列车越行的站点太少。通俗点说,既有特快也有直达,路上没太多地方让快车超车,调度不得不把普通班次拉开间隔,为少数快车“腾道”。结果就是:为了给几班快车留空间,大多数人被安排在“时间坑”里等车。
▶短期能做的事
高峰临时增开临客或区间快线,优先用短编组覆盖客流集中的区间。
和地铁、公交做接驳优化,做到一站式换乘更省心,减少单一线路的压力。
调度上试试弹性发车,遇到客流突增快速增班,不必把所有班次都固定死。
▶中长期得补的帐
增购动车组、加快司机培训和编组灵活性,扩大运力基础。
在关键站点建设越行线或追加轨道容量,让快慢列车能并行不冲突。
在运行图设计上做更科学的客流预测和编组布局,别把大多数人牺牲给少数快车。
站台上有抱怨也有调侃:有人说“这发车间隔,比我老家的公交还豪放”,有人笑着学起计时器算着等满一个小时能干嘛。也有人认真建议把这条线路当城市动脉来管理,别只把它当成铁路线在跑表。
作为一个经常坐城际的人,我更倾向于密集运行、人人基本有位——城市交通的本意是让生活更顺,不该让大多数人为少数几班快车买单。你呢?愿意接受偶尔等一小时换来几趟更快的班次,还是更希望密集发车、人人都有位?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出行故事和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