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李书福提出了一个理念:“企业要靠长期主义活下去”。大环境下,吉利选择深耕技术、完善供应链,并首次将“以人为本”写入企业战略,体现了对企业长远发展中关键因素——对一线劳动者的重视。
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全国劳动模范名单揭晓,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四位员工榜上有名。李书福第一时间发布贺信并提到“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正是吉利长期主义与劳动者“双向奔赴”的基石。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双向奔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积极投入和创造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对于员工来说,企业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在贺信中,李书福对四位劳模的评价聚焦于“实干”与“专业精神”。吉利对员工价值的认可不仅仅基于业绩,更看重员工在工作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这种认可方式有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注重实干和专业的文化氛围。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雇佣,而是价值共生。王光挣在模具车间的坚守,原永辉对“零事故、零投诉”的极致追求,本质上是企业长期主义文化浸润的结果。吉利控股通过“元动力文化”将员工视为创新主体,而非“成本项”。这种文化让王光挣的模具提案能落地,也让原永辉的“五心服务法”成为行业标准。
李书福在信中强调,吉利要“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而这份尊严,来自企业对劳动者价值的系统性认可。
曹操出行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平台通过司机俱乐部、工会关怀、教育基金等措施,将司机权益保障与服务质量绑定。这种机制设计,让司机从“打工人”转变为“合伙人”,直接推动了服务口碑的提升——第三方调查显示,曹操出行已连续多次被评为“服务口碑最好”的共享出行平台。
王光挣的故事则展现了传统制造业的另一种“双向奔赴”。他在吉利模具车间一干就是23年,主导的十余款车型模具开发,提出的降本增效提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价值。而吉利控股通过“改善提案机制”,让基层员工的创新能被听见、被奖励。这种文化土壤,让“死磕技术”的工匠精神得以延续。
李书福在贺信中指出:“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千千万万劳动者以饱满热情投身事业。”当企业超越“成本-效率”的短期博弈,转而投资于人的发展,组织韧性自然提升。
曹操出行司机“零事故、零投诉”的纪录与王光挣的模具创新案例,共同印证了一个规律:当劳动者被赋予尊严,其创造力会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反而成为稀缺资源。
在长期主义的框架下,尊重劳动、赋能员工,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当企业与劳动者实现“双向奔赴”,平凡岗位也能孕育“不平凡”,而这份共鸣,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与服务业转型中最珍贵的资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