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维艰,方能致远。这句古训,在浮躁的当下,更显其真谛。我们追逐速度,渴望效率,仿佛一切都应按下快进键。然而,这盲目的“快”,是否也暗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
你看,最近关于吉利银河M9这款庞然大物的消息不胫而走。先是其尾部造型的惊鸿一瞥,继而前脸的庐山真面目也赫然呈现。据闻,这款车型将在米兰完成其全球首秀,这无疑为它镀上了一层国际化的光环。据说,这车承袭了新能源汽车的惯有设计语汇,诸如封闭式格栅、贯穿式灯带,甚至连吉利银河的车标也巧妙地融入其中,浑然一体。前脸两侧的进气口造型犀利,下唇辅以银色饰条点缀,细节之处尽显匠心。更引人瞩目的,是车顶与前翼子板处赫然在目的激光雷达,这可不是寻常配置,它预示着该车将搭载吉利“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高阶版本”。听起来就充满未来感,仿佛驾驶的复杂性将被科技消弭于无形。尾部设计则秉持简约之风,贯穿式尾灯无疑是点睛之笔,点亮后其辨识度自是不必多言。侧面线条流畅,筋线从车头蜿蜒至车尾,赋予整车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高挑的离地间隙,让人不禁对其通过性浮想联翩。此外,精致的多辐铝合金轮毂也为整车增色不少。动力方面,传闻将搭载雷神超级电混技术。
如此多的高精尖技术加持,我们普通人作何感想?是不是觉得这车简直是移动的科技殿堂,开出去既有面子,又安全智能?然而,这背后深藏的,正是我们对“智能”与“安全”日渐膨胀的期许。曾几何时,汽车不过是代步工具,如今呢?我们渴望它能自动泊车,能预判避险,甚至能替我们做出判断。这不仅仅是汽车工业的演进,环顾我们的日常生活,手机日益智能化,家电也开始“善解人意”,就连简单的外卖点单都追求个性化推荐。我们是否已然在不经意间,过度依赖这些所谓的“智能”了呢?
不妨回溯过往,当智能驾驶系统逐步普及,我们是否会潜意识里放松警惕?昔日驾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脚并用,精神高度集中。如今有了各式各样的辅助系统,会不会有人因此觉得“有它在,高枕无忧”?人性的惰性使然,技术越是精进,我们是否越容易将责任全然推诿给机器?诚然,科技进步是好事,它能显著降低交通事故率,这无疑是众望所归。但我们必须警醒,当机器成为“大脑”,我们自己的“大脑”是否会逐渐“钝化”?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多年前共享单车初露锋芒时的情景,彼时是何等便捷!随骑随停,环保健康。然而,好景不长,乱停乱放、侵占盲道乃至恶意损毁等乱象层出不穷。技术本身无过,它本意是为出行提供便利,但部分人对公共秩序的漠视,却让这项良善的技术蒙上了一层阴影。再譬如人脸识别技术,它为支付、解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我们的隐私又将置于何地?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以及是否有健全的规则对其进行约束。
汽车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系统,无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让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高效。然而,我们不应将所有筹码都押注于此。智能驾驶系统再先进,它终归只是辅助,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极端天气、突发状况,甚至是系统自身的缺陷,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风险。作为驾驶员,我们的责任感和警惕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这好比我们不能因为拥有了智能门锁,就对居家安全掉以轻心;也不能因为有了导航,就全然不顾路标,丧失方向感。
归根结底,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而非让人沦为技术的“附庸”。我们追求“更快更智能”的生活,这无可厚非,但我们是否也应审视,我们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的交通法规、伦理道德,乃至我们每个个体的安全意识,是否都能跟上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或许,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先进的汽车,更是更成熟的驾驶者,更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对技术边界更清晰的认知。未来的驾驶,应是人机协同的模式,而非人对机器的彻底托付。我们拥抱科技,但更应保持清醒,因为真正的“安全”,始终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
您觉得这篇文章是否触及了您内心深处的某些思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