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燕波
2025年10月15日的上海,全球NCAP大会现场比往年多了几分“中国重量”——赛力斯作为钻石合作伙伴与VIP指定用车方,带着其“智能安全体系”站在11大NCAP机构代表面前。这场以“共筑零伤亡交通”为主题的盛会,本是全球安全标准的议事厅,而赛力斯的登场,更像是一次宣告:中国豪华新能源车企,正从安全标准的“跟随者”,转向“定义者”。
一、新能源安全困局
全球NCAP大会年年谈安全,但2025年的焦虑格外具体。石荡赫在演讲中抛出的几个问题,戳中了行业通病:用户买新能源车,最怕电池热失控;开辅助驾驶,既怕系统“看漏”突发状况,又怕自己过度依赖;就连隐藏式门把手这种设计,都可能在紧急时刻成为逃生障碍;更别提车机里的定位、通话记录,隐私泄露风险如影随形。
这不是某家车企的问题,而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成长烦恼”。过去十年,汽车安全从1.0被动安全(安全带、气囊)走到3.0全维安全,但多数品牌仍停留在“单点突破”——要么宣传某块电池的隔热技术,要么强调某颗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却没人把这些技术串成一张“安全网”。就像盖房子,只加固了承重墙,却忘了门窗、电路甚至空气质量都关乎居住安全。
赛力斯的入场时机很巧:当行业还在解决“某一个安全问题”时,它直接拿出了“解决所有安全问题”的体系。这不是技术堆砌,而是从用户用车全生命周期倒推的逻辑——从上车前的隐私保护,到行车中的碰撞防御,再到车内的健康环境,最后到事故后的生存空间,每个环节都被纳入考量。这种思维转变,或许比任何单一技术都更有行业价值。
二、拆解赛力斯智能安全体系
在NCAP现场,赛力斯没有空谈概念,而是把“智能安全体系”拆成了四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板块,每个板块都带着官方实测数据,没有一句虚言。
第一个是“生命保护”,核心是720°安全保护架构。行业里谈碰撞防护,多是“前后防撞梁”,赛力斯直接做了“全包裹”——一体化压铸铝合金后车体不是噱头,而是能实实在在提升车身刚性;再配合分散碰撞力的路径设计,让车辆在侧面、追尾等事故中,能给乘员舱留足生存空间。这套架构不是实验室产物,问界M9在2021版C-NCAP测试中拿的93.9%综合得分率,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个是“车身防护”,重点在“感知预判”。现在很多车企的ADAS系统只看前方,赛力斯却通过持续的感知训练,把前向、侧向、后向的防碰撞能力都拉满了。简单说,就是车辆能“提前看到”危险——比如侧方来车、后方追尾风险,甚至能在雨天识别被积水覆盖的标线,这比“碰撞后再补救”要高明得多。
第三个是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呵护”。赛力斯提的“五感健康座舱”,不是加个香氛那么简单。它的测试工况比国标严3倍,能控制1000+种有害物质;UVC+MOFs技术消杀率99.99%,这意味着流感季在车里,也能减少细菌传播;还有静谧性、护眼灯光,这些细节看似和“安全”无关,却暗合了“长期健康也是安全”的逻辑——毕竟没人愿意在充满甲醛的车里长时间驾驶。
最后是“隐私守护”,这是新能源时代的新课题。赛力斯的“云-管-端-芯”多层防御,说通俗点就是“从数据产生到存储,全程上锁”。车机的定位数据不会被滥用,通话记录不会泄露,就连维修时的车辆数据,都有权限管控。在隐私泄露频发的当下,这套体系比“加密U盘”更让人放心。
三、问界双车的“超五星”背书
再好的体系,也要落地到量产车才算数。赛力斯在NCAP现场没少提问界M9和M8,不是因为这两款车卖得好,而是它们用官方测试成绩,证明了“智能安全体系”不是纸上谈兵。
问界M9的2021版C-NCAP成绩太扎眼了:93.9%综合得分率,历史总排名第一,还是行业首款“超五星”车型。这个成绩不是靠某一项加分,而是碰撞、行人保护、主动安全三项都接近满分。比如正面100%重叠碰撞,假人的头部、胸部伤害值都远低于限值;主动刹车在测试中,能在50km/h速度下完全避开静止障碍物。
问界M8也不示弱,2024版C-NCAP 93.7%的得分率同样是第一。有意思的是,这两款车定位不同——M9是全景智能旗舰,M8是家庭旗舰,但都能拿到超五星,说明赛力斯的安全体系不是“顶配专属”,而是能下放到不同车型的标准化方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行业里很多安全技术只给顶配,普通消费者根本享不到,而赛力斯做到了“安全不分级”。
更关键的是市场保有量——问界系列超80万辆的交付量,意味着这套安全体系已经过了几十万人的实际验证。不是实验室里的“理想状态”,而是堵车时的刹车、暴雨天的行车、长途自驾的车内环境,这些真实场景下的安全表现,才是对体系最好的考验。
四、未来安全趋势
在NCAP的圆桌论坛上,石荡赫提出的三个未来趋势,比技术展示更有冲击力。这三个趋势不只是赛力斯的方向,更可能影响全球NCAP的测评标准。
第一个是“场景驱动”。现在的NCAP测试多是标准化场景,比如固定速度、固定障碍物,但实际用车中,雨雪雾天气、零重力座椅状态下的安全防护,才是用户更关心的。赛力斯已经在针对这些场景做测试,比如在零下20℃的冰雪路面,验证ADAS系统的识别能力;在零重力座椅展开时,测试气囊的弹出角度。如果全球NCAP跟进这种“场景化测评”,整个行业的安全标准都会上一个台阶。
第二个是“跨域融合”。过去主被动安全是分开的,比如气囊是被动,主动刹车是主动,但未来两者要“协同工作”。赛力斯提到的“车与可穿戴设备联动”很有想象空间——比如智能手表检测到驾驶员突发疾病,车辆能自动减速、报警;V2X协同则能让车“看到”红绿灯、其他车辆的状态,提前规避风险。这种融合不是技术叠加,而是重构安全逻辑。
第三个是“虚拟测评”。用AI和仿真技术做安全测试,能减少实车碰撞的成本,还能模拟更多极端场景。赛力斯在研发多样化生物力学假人,比如不同身高、体重的假人,甚至考虑到孕妇、儿童的身体特征,这比现在通用的假人更贴近真实用户。虚拟测评如果成熟,会让新车的安全研发周期缩短,也能让更多品牌有能力做深度安全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赛力斯没打算把这些趋势“藏着掖着”。大会期间,它的技术团队专门和ASEAN-NCAP、Euro NCAP交流,分享自己的测试数据和场景方案。这种开放态度,比技术领先更难得——毕竟推动全球安全标准升级,不是一家车企能做到的,需要全行业协同。
写在最后
2025年全球NCAP大会落幕,但赛力斯带来的影响才刚开始。它的“智能安全体系”不只是一套技术方案,更是中国车企对“安全”的重新定义——不再是跟着海外标准走,而是基于中国用户的需求,做出能引领全球的方案。
这背后有两个信号:一是新能源安全的竞争,已经从“技术战”升级为“体系战”,没有体系化能力的品牌,未来会越来越被动;二是中国车企正在获得更多“安全话语权”,从问界双车的超五星成绩,到参与全球标准讨论,这种转变会让中国汽车在出海时更有底气。
最后回到“零伤亡交通”的愿景,这需要全行业努力,但赛力斯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当一家车企把“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从口号变成体系,从实验室落地到市场,它改变的不只是自己的产品,更是整个行业的安全生态。这或许就是赛力斯在NCAP大会上,给全球汽车行业上的最重要一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