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固态电池的讨论又热起来了。大家都在问,这玩意儿是不是终于要量产了?还是又一次被吹上天,最后什么都没有?
其实,这几年很多国外车企,尤其是丰田,早早放话说固态电池快要落地了,结果一拖再拖,网友们早就开始怀疑,这是不是又是一次“狼来了”。
但今年情况有点不一样。国内电池厂家亿纬锂能公开宣布,明年计划推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到2028年就能升级到2.0版本。这消息出来后,宁德时代也坐不住了。
宁德时代之前对外透露,他们全固态电池量产目标是2027年,业内普遍认为这个时间节点是比较靠谱的。
不过,宁德高管也直接说了,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产业本身的进展。
哪怕2027年小规模量产了,真正要普及还得再等等,估计得2030年左右才有可能全面铺开。所以如果有谁说明年就能买到装固态电池的车,那肯定是过度乐观了。
其实,关于固态电池到底能不能批量上市这件事,有两种声音。一种是看衰的,觉得每次都是推迟、跳票,技术根本不靠谱。
另一种则认为,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已经在眼前了,距离大规模应用只剩最后一公里。日本丰田之前多次承诺装车时间表,结果每次都让人失望。那国内企业会不会也一样?
这点其实不用太担心。无论怎么说,固态电池绝对是下一代锂电池的发展重点,全球各大公司都在抢跑。
到底固态电池有啥不同?简单说,现在市面上的锂电池主要是液态电解质,安全隐患不少,比如高温容易爆炸,循环久了还会长出锂枝,刺穿隔膜导致短路。
国内企业这些年不断优化结构,安全性提升不少,但本质缺陷还是在。固态电池的最大亮点就是,电解质全变成固体了,根本不用怕引燃,也不怕锂枝乱窜。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盯着这项技术,觉得它能解决电动车电池安全的最大痛点。
不过也别太理想化。其实现在行业里的半固态电池,技术算是过渡方案,里面还有5%到15%的液体成分,距离全固态还有一段路。
半固态电池虽然已经开始装车,但远没有液态电池成熟,成本也高不少。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材料、工艺、成本三个方面。
业内提到过,固态电池有超过百项技术挑战,最关键的有六个,比如固固界面、材料稳定性、致密化、工艺安全、成本控制、电池包集成。
尤其是“固固界面”,直接决定了锂离子传输效率和循环寿命。过去,这一难题一直卡住行业进展。
现在好消息是,中科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已经找到解决办法,用碘离子填补界面空隙,让锂电极和电解质紧密结合。
宁波东方理工孙学良团队也搞出了新型卤化物电解质,实现了极低温下的长循环稳定。技术层面算是迈过了最难的一关,剩下的就是怎么把实验室成果真正搬到工厂流水线。
问题也来了,固态电池一旦量产,成本初期至少是现在液态电池的两倍。有人乐观估计,2026年成本就能降到每瓦1元,但多数业内专家都觉得没那么快。
新材料、新工艺、供应链重建,早期投入巨大。车企愿不愿意先吃螃蟹?消费者能不能接受新技术带来的价格上涨?这些都是悬在头上的难题。
现在国内车企也开始动作了。比亚迪说2027年会上固态电池量产车,长安汽车明年就要做装车验证,广汽甚至计划明年让昊铂车型试水。
大家都想抢个头彩,但谁都不敢贸然冲在最前面,毕竟成本和市场接受度是硬伤。其实,中国电池技术发展路线一直很清晰,半固态只是过渡,真正目标就是全固态的普及。
各国都在拼命往前冲,没人愿意掉队。
所以说,固态电池这事儿还真不是一句“技术难不难”就能解决的。实验室里能搞定的,走到产业化还得过供应链和成本这两关。
未来几年,行业会有更多试点和示范车出来,但要想让固态电池像现在的液态电池一样随处可见,估计还得等到2030年之后。
技术进步的速度确实超乎想象,但商业化落地总是要慢几拍。对普通人来说,未来几年新技术的车可能会贵一些,至于值不值,还是得看实际体验和性价比。
总之,固态电池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一夜爆发的神话,它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