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用锂电池,打破西方垄断?

中国电池出口限制的背后,是一场持续二十年的技术路线之争

近日,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将于2025年11月8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制造设备实施出口限制。此举在全球电池供应链中投下一枚震撼弹,尤其对美国车企而言,意味着必须直面被“反卡脖子”的现实。
中国凭借从矿产、材料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已在成本与产能上构筑起双重护城河。高度依赖中国电池的特斯拉,今后恐怕要因中国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而“抖三抖”。
而这背后,是一场持续二十年的技术路线之争。
中国如何用锂电池,打破西方垄断?-有驾

三次汽车工业革命与中国缺席

汽车作为“工业中的工业”,曾经历三次重心转移:20世纪初,福特的流水线推动美国成为汽车王国;20世纪中叶,欧洲以多样化车型夺魁;20世纪80年代,日本凭借经济型轿车崛起,丰田登顶全球。
这三次变革,均与中国无关。
直到21世纪初,新能源赛道出现,成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后机会。
与传统燃油车以发动机、变速箱为核心不同,电动车的命脉在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与电控。其中,电池成本占整车近40%,是决定车辆竞争力的核心。谁掌握电池,谁就掌握电动车的未来。
中国如何用锂电池,打破西方垄断?-有驾

磷酸铁锂 vs. 三元锂:一场关乎国运的技术抉择

如同昔日LCD与等离子之争,技术路线的选择往往决定产业链的主导权。
2015年前,中国新能源车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但其能量密度低导致续航短板明显。同期,特斯拉等美系车企转向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2016年Model S续航逼近500公里,大幅领先铁锂车型。至2019年,三元锂全球市占率达68%,磷酸铁锂被视为“过时技术”。
然而,中国仍坚定选择磷酸铁锂路线。
原因在于战略安全:三元锂所需的钴、镍资源,中国高度依赖进口——刚果的钴矿受西方资本控制,印尼的镍资源亦难获取。而磷酸铁锂的磷、铁资源,中国储量丰富。2024年中国磷矿产量超1亿吨,湖北、云南等地磷矿占全球近一半。
“绝不能从被石油卡脖子,变成被钴和镍卡脖子。”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2018年预判,三元锂将因安全与成本问题遭遇瓶颈,磷酸铁锂将凭借安全优势回归主流。
中国如何用锂电池,打破西方垄断?-有驾

刀片电池:扭转国运的一把利刃

转机出现在2020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通过“以空间换续航”的结构创新,将磷酸铁锂的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0%,续航突破600公里,超过2024年全球纯电车平均续航(470公里)。
在决定安全性的针刺实验中,三元锂电池瞬间爆燃,表面超500℃;而刀片电池无明火、无烟雾,表面仅30~60℃。截至2024年11月,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电动车保有量约百万辆,因电池原因起火事故为0。
刀片电池的成功,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全产业链“托举”的结果。
中国如何用锂电池,打破西方垄断?-有驾

路线胜利,也是产业链的胜利

磷酸铁锂技术虽于1996年由美国团队发现,却因“能量密度短板”被长期忽视。日韩企业纷纷押注三元锂,视其为高端方向。
而中国则洞察到:通过结构创新,磷酸铁锂完全可以媲美三元锂。
如今,中国磷酸铁锂电池产量占全球95%,正极材料几乎100%自主,在专利布局与热管理技术上也遥遥领先。从上游磷矿到中游电芯,再到下游整装,中国已形成闭环生态。
有时候,一项技术被验证只需一瞬,如针刺实验的那几秒;而有时,它需要二十年——这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命运,也是一个国家的国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