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首款高性能车型SU7 Ultra因碳纤维组件宣传争议引发连锁反应,全国超300名准车主发起无损退订行动,将这家跨界造车的新势力推入品牌危机漩涡。这场始于产品配置表的信任危机,正演变为小米汽车入局以来最严峻的公关挑战。
据维权车主代表披露,争议焦点集中于价值2.8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竞技前舱盖"选装件。多位已支付5000元定金的消费者指出,小米官方宣传中强调的"干碳纤维全碳工艺""空气动力学效能提升20%"等核心卖点,与实车采用的"碳纤维纹理贴皮+玻璃纤维基材"工艺存在本质差异。北京车主李先生展示的车辆检测报告显示,该组件实际重量比宣传值超标15%,引发对整车性能参数真实性的连锁质疑。
面对汹涌舆情,小米汽车于5月7日深夜发布补偿方案:为相关车主免费升级价值1.2万元的赛道级制动套件,并承诺延长三年核心部件质保。但这份姗姗来迟的危机公关并未平息众怒,维权群内瞬间涌入数百条"拒绝补偿,只要退车"的强烈诉求。车主联名信直指企业存在"系统性虚假宣传",要求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全额退款。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风波恰逢小米造车三周年敏感节点。从2021年3月雷军宣布"押上人生全部声誉"造车,到2023年底SU7系列姗姗来迟,小米汽车始终游走在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的定位模糊地带。此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单个零部件的宣传疏漏,更是跨界造车过程中,互联网营销思维与汽车工业严谨性之间的深层矛盾。
就在维权事件持续发酵之际,雷军今日清晨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过去45天经历的淬炼,胜过此前13年所有商战。"这番感慨将公众记忆拉回3月29日——当时小米SU7原型车在测试中突发高速爆燃事故,让首车交付蒙上阴影。如今,当造车新势力普遍面临交付焦虑时,小米却要同时应对产品信任与品牌信誉的双重考验。这场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或许将成为检验其"为发烧而生"基因能否在汽车领域延续的关键战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