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最近路上挂绿牌的增程式电动车越来越多了。 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份数据,着实吓了一跳——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销量竟然达到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这个增长速度把纯电和插混车型都甩在了身后。
想想几年前,还有不少汽车工程师信誓旦旦地说“增程式是落后技术”,如今市场却用真金白银投了票。 这不免让人好奇,为什么看似“先进”的插混技术,就是干不掉被一些人戏称为“过渡技术”的增程呢?
我有个朋友上个月刚提了辆增程车,问他为什么在插混和增程之间选择了后者,他的回答很有意思:“每天上下班80公里,用电就够了;周末偶尔跑个长途,加油就能走,不用排队等充电桩。 ”这话让我深思,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技术有多复杂,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咱们来看看增程车的工作原理,真的特别简单——有电的时候用电,没电的时候用油发电。 在城市里开,它就是一台纯电动车,安静、平顺,每公里成本才几分钱;要跑长途了,直接加油就能出发,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 这种简单直接的使用方式,恰恰击中了咱们普通用户的痛点。
反观插电混动汽车,那可就复杂多了。 它有两套完整的驱动系统,发动机和电机需要精密配合,控制系统复杂得让人头疼。 对咱们普通车主来说,谁愿意花时间去研究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呢? 上手简单、用着方便才是硬道理。
说到续航,增程车的表现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市面上多数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已经超过150公里,完全覆盖了日常通勤需求。 像我这样的上班族,每天往返公司不到50公里,充一次电可以用两三天。 而综合续航更是普遍达到1000公里以上,比如深蓝L07,CLTC综合续航居然有1200公里,从北京一口气开到南京都不用加油充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说得好,增程式汽车让车主在冬季和跑长途时都不再有续航担忧。 这话我深有体会,去年冬天开朋友的增程车去滑雪,零下十几度的天气,电量消耗确实比平时快,但完全不用担心,发动机自动启动发电,一路听着歌就到了滑雪场,根本不用像纯电动车那样提前规划充电站。
从车企的角度看,增程技术确实更有吸引力。 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研发周期也短,可以在现有燃油车架构基础上进行优化,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而且增程系统结构比插电混动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变速箱匹配,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
S&P全球移动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詹姆斯·马丁指出,增程式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比纯电动汽车更小、更便宜,这让制造商能够控制成本。 这个优势最终也体现在了售价上——增程车从最初理想、问界等品牌主攻的30万元以上市场,现在已经下探到10万-15万元区间,听说很快就要突破10万元门槛了!
上周末我去试驾了一款主流增程车,那驾驶感受确实让人惊喜。 起步时的推背感非常直接,红绿灯路口总是第一个冲出去。 在市区里开,几乎听不到什么噪音,和纯电动车没什么两样。 销售顾问告诉我,这是因为增程车始终由电机驱动,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会直接参与驱动,所以才能有这么纯电的驾驶体验。
相比之下,我开过的几款插混车在发动机介入时,总能感觉到明显的噪音和振动,那种突兀感确实影响了驾驶体验。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张艳青说得很对:“增程汽车的特点涵盖了纯电车型的所有优点,包括无里程焦虑,成本相对纯电同样车型会偏低。 ”这种全面的用户体验,才是增程式汽车能够赢得市场的关键。
记得我和一位网约车司机聊天,他刚换了增程车,算过一笔账:每天跑300公里,电费加上油费也就60块钱左右,比之前开燃油车省了一半还多。 而且不用像纯电动车那样中途花时间充电,接单更灵活。 他说这是“既省时间又省钱”,难怪越来越多的营运车辆开始选择增程技术。
有趣的是,现在连大众、现代这些跨国车企也在积极布局增程车型。 这说明什么? 说明市场的选择已经给出了答案——不管是增程还是插混,能解决用户实际需求的技术就是好技术。
有时候我在想,汽车技术的发展就像咱们用的手机一样。 当年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也有很多复杂的技术路线之争,但最终胜出的是那些用着顺手、满足需求的产品。 增程车就好比当年的iPhone,用简洁的界面掩盖了背后的复杂技术,给用户最直接的体验。
咱们普通消费者真的不在乎技术路线是“先进”还是“落后”,我们在乎的是这车能不能满足日常使用,省不省心,省不省钱。 增程式电动车恰恰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到位——城市通勤时像纯电动车一样安静省钱,长途出行时又没有里程焦虑,价格还越来越亲民。
未来几年,增程式汽车价格还会继续下探,很快就能突破10万元门槛。 到那时候,选择一辆增程车可能就像今天选择一辆燃油车一样自然。 市场的选择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无论是增程还是插混,能解决用户实际需求的技术就是好技术。 正如杨裕生院士所说,增程式不是过渡技术,而是未来汽车的主力之一。
车友们,看完这篇文章,你们会不会考虑买增程车呢? 你觉得增程技术到底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 如果你正在选车,是会选择增程、插混还是纯电? 我很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