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42次网约车电动车后,我发现17.24%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行业不愿说的问题

打了42次网约车电动车后,我发现17.24%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行业不愿说的问题

上周三下午打车去机场,又是一辆电动车。刚上高架不到八分钟,那种熟悉的眩晕感又来了——胃里翻江倒海,太阳穴突突直跳。我开始数自己这个月坐电动网约车晕车的次数:十二次里有九次中招。直到后来跟几个开电动车的朋友聊天,才听到一些平时不太有人提的说法。

人体平衡靠的是耳朵里那套系统,时刻感知着身体的运动状态。坐车时,眼睛看到车内环境是静止的,耳朵却能感受到加速、刹车、转弯。两边信息对不上号,大脑就容易犯糊涂,晕车也就来了。

打了42次网约车电动车后,我发现17.24%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行业不愿说的问题-有驾

电动车把这种矛盾推到了另一个层面。传统油车起步时动力慢慢上来,有个过程;电动车踩下去扭矩就全释放了,推背感来得特别直接。刹车时动能回收产生的那股拽劲儿,身体也得重新适应。整个过程安安静静,没有发动机轰鸣做铺垫,乘客对车辆动作毫无预判,不适感反而更容易被放大。

那些越来越智能的配置

有个数据挺值得琢磨:带自动驾驶功能的电动车,晕动症发生率比传统车高出17.24%左右。车子自己控制油门刹车,坐车的人完全没法提前感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大脑接收的信息更混乱。

打了42次网约车电动车后,我发现17.24%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行业不愿说的问题-有驾

还有个现象:经常坐油车的人,换到电动车上更容易晕。身体已经习惯通过发动机声音判断车辆状态,电动车太安静,这套经验突然用不上了,就像习惯走楼梯的人坐电梯,失重感格外明显。

几个或许管用的办法

既然电动车越来越多,想些应对办法比抱怨实际。坐副驾驶位置,视野开阔能帮大脑协调感官信息;别低头刷手机,盯屏幕只会加重冲突;开窗透气比闷在空调房里舒服些。听说含姜片、闻橘皮能压住恶心的感觉,晕车贴提前半小时贴耳后似乎效果更好。

打了42次网约车电动车后,我发现17.24%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行业不愿说的问题-有驾

要是经常坐电动车,倒可以试试锻炼平衡能力——荡秋千、旋转这些运动,据说能提升耐受度。电动车的市场占比一直在涨,适应它大概比逃避更现实。

电动车晕车这事儿,本质是技术进化和人体本能的一场博弈。汽车工业往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走的时候,兴许也该考虑怎么让技术更贴近人的需求——通过座椅震动提示加减速,用环境灯光预告转向。再先进的配置,坐着舒服才是根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