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鸥电量高于10%时,因电池或电机过热限制最大功率,实际最低仅约26千瓦,车主真实体验分享

比亚迪海鸥这个车,最近我碰到一件挺有意思也有点头疼的事。跟好多海鸥车主聊过,尤其是那种电量超过10%时的限制动力问题,挺让人挠头的。你们知道吗?我实操里测到它最低的最大功率,居然才26千瓦,踩了真不动了。

先说数据,我这次测试是在城市里常见的拥堵路况。电量大概保持在15%到20%之间,一脚到底踩地板油,仪表上最大功率波动有点大,但最低基本就定格在26千瓦。这个数是我自己测的,样本不多,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车,但和几个论坛里大佬的说法差不多。26千瓦啥概念呢?大概就跟一台小排量燃油车低速巡航的动力差不多了,你想飙车?别做梦。

比亚迪海鸥的电池和电机热保护机制并非罕见,同行业内很多电动车都有类似策略。这个功率缩减的幅度和触发时间还是让人感觉它有点严厉。朋友小张是修理工,他跟我吐槽:这设置也忒保守了,温度一高就砍功率,架不住。

比亚迪海鸥电量高于10%时,因电池或电机过热限制最大功率,实际最低仅约26千瓦,车主真实体验分享-有驾

这回要说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电量还充足却限制动力的情况?我拿烧水做比喻给你们形象下:想象你用电热水壶烧水,水快开的时候壶身特别烫,继续猛烧后壶壳过热,你是不是得停一会防止壶坏?电动车里的电池和电机也是类似,长时间高功率放电就像烧开水一样容易烫坏,所以厂家设计了这个限制。

你问,这限制功率影响开车感受吗?我朋友小刘刚买的海鸥,跑长途时路况比较开阔,经常能踩到底超车,可是遇到市区堵车,常常感觉反应慢、加速软绵绵的。他跟我说,我都怀疑电池软件调得太狠了,上班路上时不时被打脸,谁耐得住?其实我理解他,这种从加速变猛到急刹车的落差,本身就很让人沮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还有一个小细节挺有趣,渠道销售讲过,海鸥的热管理系统其实是经过多次迭代的。最早版本的限制更加激进,后来通过软件更新稍微放宽了点,但仍保守。看得出来,厂家不敢拿电池安全开玩笑,毕竟电动车起火新闻还没忘,烧得起火可没得商量。

我得承认,前面说得有点大,说这限制就已经影响日常通勤了,这话说得太绝对,也得收收。毕竟大多数市区跑不动的时刻,电池温度还没那么高,限制功率也没有那么极端。多数人开海鸥还是挺舒服的,只是偶尔那卡顿让人抓狂。我体感和数据都有差异,这也说明影响因素复杂,环境温度、驾驶惯、甚至电池包的一点点差异,都可能让表现不一样。

比亚迪海鸥电量高于10%时,因电池或电机过热限制最大功率,实际最低仅约26千瓦,车主真实体验分享-有驾

顺便说句题外话,昨天跟一个老车主聊天,聊到这套热保护,他说:其实这种限制,心里有个底,车也耐用点,省得电池老得太快。虽然开起来不爽,不过我宁愿慢点也别像踩滑板一样突然没力。这么一听,确实有点道理。这些技术调校,有时候不单单是追求性能,而是寿命成本间的权衡。

你可能会问,跟同价位的其它纯电动车比,海鸥的动力限制严重吗?据我了解,吉利几何和哪吒这类主打性价比的竞品,热管理更主动,有些型号能通过液冷系统保持较高功率输出一段时间。海鸥主要是风冷设计,冷却效率没那么高,功率限制来得更频繁、更早。你说,两者同样价格,一个能多跑点快,一个只能忍受降功率,这差别还是明显的。

另外补充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仅凭个人推断、样本少):是不是海鸥电池组的热敏感组件稍微多了点,导致热失控风险较高?如果真是这样,厂家的软件限制才有用武之地。不过这得厂家放点料才知道,我这里只能伏笔。

对了,电量刚好10%边界的这事,大家都知道注册的电池软件会启动保命程序,限制功率明显加强,也就是说,这最低26千瓦大概率还得加上更低的紧急保命段——不过我还没亲测过,没跑过那么低电量段,怕留下一堆故障码,也怕堵在路上尴尬得很。

比亚迪海鸥电量高于10%时,因电池或电机过热限制最大功率,实际最低仅约26千瓦,车主真实体验分享-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设计和车主的心理预期之间的落差,到底多大?买车花了几十万,期望是痛快开,不想手脚被电池绑架。可现实里,尤其是天气热、堵车或者连续超车的情况下,这种热限制让人想干脆别开了算了。同时厂家又得保证安全,这种拉扯很煎熬。

我不是来黑海鸥的,别误会,这是个现实存在的问题。纯电动车的热管理本来就不简单,尤其自己做电池和电机的车企,面临的研发和供应链挑战很大。你想,电池包热管理要做到既不过度限制性能,又能防失控,成本没法低,技术又还不算完全成熟,哪个厂不头疼?

顺便冒个小情绪:其实我挺嫌麻烦的,每次开类似海鸥这种车,都忍不住想能不能给个开挂按钮,临时超车模式,别管电池热不热,一冲到底再说,结果啥都不是。呵呵,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愿望,不然我早自己改软件了。

说回正题,供应链上这类热管理芯片、传感器也是抢手货。像我跟朋友聊到,供应链不给放量还得等节点,要给电池包配专门的温控元器件,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那成本曲线能低才怪。你有没感受过那些牛X某品牌电动车,夏天沉稳如老爷车,冬天还能瞬间热起来,背后就是这配件行情和研发功力的体现。

比亚迪海鸥电量高于10%时,因电池或电机过热限制最大功率,实际最低仅约26千瓦,车主真实体验分享-有驾

讲真,技术含量高的地方,在纯电动车最明显。就拿我观察的研发流程来说,热管理设计阶段往往比我们常说的动力电池材料还要复杂。一个没有做好散热的电池组,等于没长脚的猛兽,咋跑都累。海鸥的设计思路虽然保守,但至少体现了研发团队对材料极限的谨慎。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电池和电机都升级到了更先进的液冷方案,海鸥的最大功率限制会不会降低,最小功率也能顶个40千瓦?纯粹脑洞,我也没算过,也许一味追求更强冷却成本又涨得吓人,反倒伤了售价,这也是供应链里的不可调和。

那天我和车主群聊,突然有人冒出一句话:海鸥这车,开起来像我厨房水管,水温一高水压就下不来,得等凉一会。这形象比喻有点让我忍俊不禁。水管升温把关水压,电池升温把关动力,这竟然能成名言。

(这段先按下不表)

比亚迪海鸥电量高于10%时,因电池或电机过热限制最大功率,实际最低仅约26千瓦,车主真实体验分享-有驾

电动车越走越普及,热管理到底还能不能做到隐形,无声无息在后台防护,不去打扰用户?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深挖。你呢?你觉得买一辆车,开着动力忽强忽弱,你还能忍受多久?或者你觉得厂家到底应该怎么平衡这个性能和安全的天平?

说不定,下次我能拿到几个竞品的真实动力输出曲线,做个横评,看看海鸥到底有多丧气,还是说我这个26千瓦其实已经是极端情况。其实真的挺期待那个数据的。你呢,有没有类似体验?咱们下回再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