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看好汽车行业投资机会,政策催化乘用车销量超预期,自主高端化和智驾平价化持续推动行业向好

8月的销量数据还在我脑海里晃悠:产量281.5万辆,销量285.7万辆,环比涨了8.7%和10.1%,同比也有13%和16.4%的提升(来源:中汽协,样本有限,体感还蛮靠谱)。这数据一出来,我第一个反应是,嗯,车市真的开始转起来了。

上周去找熟悉的4S店销售,问他对这波销量怎么看,他有点无奈地说:政策一搞,车卖得好是好,就是库存压力大,厂里天天催货,我们这边每天都在算地板价,结果客户还在观望,挺头疼的。听他说,感觉一线渠道还真是个夹心饼,厂家想快流水,客户又怕买贵或买错。

机构看好汽车行业投资机会,政策催化乘用车销量超预期,自主高端化和智驾平价化持续推动行业向好-有驾

说实话,我之前总以为车市的增长就是多推几个新款那种轰炸式猛攻,但现在看来生态变了。以旧换新这个政策,真的起了大作用。其实很简单,换新就是鼓励你把老骨头车换掉,大家心里盘算着:有补贴,干脆升级个30万以上的车型,划算。这让自主品牌迎来了高端化的机会,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某自主30万+车型,月销破万(体感估算,样本少),这对品牌形象来说是软实力的飞跃。

不过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自己之前对高端自主的期待有点夸大,没考虑到还得撑起三年技术积累和供应链稳定,这不,供应链这环节就相当于一个大脑神经网络,一断就瘫痪。拿芯片举例,节点更新就像换处理器一样,需要提前六个月甚至一年前规划,否则量产时卡脖子立刻体会到。你说为啥合资那边能保持稳定?背后是供应商和整车厂三年一个周期的共生制。

说到供应链,还得提智驾技术,我一朋友是修理工,跟我抱怨:这高阶智驾系统,坏一个传感器都得跑厂里引擎盖下捣腾半天,不像老车随便找个马达拧胳膊肘就行,谁有空天天排队等更新?但随着价格往下走,平价化趋势很明显,厂商在尝试用MP3时代的普及度去攻占汽车领域,就想做成每家伙包里都能装的东西,这部落格未来会不会铺开没人敢断言(我没细想过)。

机构看好汽车行业投资机会,政策催化乘用车销量超预期,自主高端化和智驾平价化持续推动行业向好-有驾

对比来说,同价位上,30万左右SUV,比如自主某款和合资某款,前者智能辅助配置往往高些,但内饰做工和质感还得靠后者撑门面,修理成本也相差至少20%(这是我给客户做的个粗算,样本有限)。这使得用户纠结到底买看起来高大上还是用起来踏实。

顺带一提,我以前说过自主品牌可以快速拿下市场,感觉言过其实了。实际上,用户心理仍然很复杂,尤其一到高价位,更蛮横的品牌溢价效应还没那么容易被打破。认知上的旧势力影响力没那么快就被撼动,这也是我慢慢收回之前判断的原因。

说到出口市场,最近新闻说外部环境复杂,关税和政策叠加,不少零部件企业挺得紧,但我访问的一家零部件老板底气不小:咱得靠内循环,这三年拼本地客户,上游零件一旦稳定起来,利润空间也能活,海外市场不敢依赖太多。不过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国际局势变数太多,谁也说不好。

机构看好汽车行业投资机会,政策催化乘用车销量超预期,自主高端化和智驾平价化持续推动行业向好-有驾

回头想想为什么重卡行业这几年没啥声响,原来是需求三年低位,厂家生产线都临时调小了。2025年要恢复了,意味着商用车领域也将迎来周期回暖。我在路上遇到快递司机,问他换什么车,先攒钱,还得看点行驶成本,一高,日子更紧张,这和我们普通消费者算油耗成本还真是一个味儿。

你有没有想过,一辆30万级别SUV的用车成本除了油耗,保险维修这些占比到底多少?我里头粗略算过,3年总费用至少要多花10%左右跟低配车型相比,为什么?智能配置和零部件成本增加了维修概率,拉胯的就是维修环节又费时间又费钱。这些软成本往往让人忽略。

机构看好汽车行业投资机会,政策催化乘用车销量超预期,自主高端化和智驾平价化持续推动行业向好-有驾

说起渠道,一位同行朋友跟我坦白:做汽车内容,特别夸大新政策利好得小心,有时候厂商喊的‘行业向好’,和我线下看到的情况完全两码事,投资那块咱得自个儿睁大眼睛。我自己写东西也承认,经常跟现实落差过招,这里多点怀疑,少点幻想,至少明脑子。

现在车市这波反内卷政策还有行业自律的双轮驱动,大家都把目光放在价值竞争,多了份理性,不像以前十年前,价格战砸打得惨烈。但质量和服务能不能真正提升?这得看时间,也得看厂家能不能真正把心思放在用户体验上。你觉得呢?

再说,我好奇一些突然爆红的智能配置,厂家到底是卖噱头多还是卖性能多?这问题我倒没准答案,毕竟从内行角度看,很多东西实现起来成本惊人,还得大量测试,但用户又要求即买即用,真叫人头大。

机构看好汽车行业投资机会,政策催化乘用车销量超预期,自主高端化和智驾平价化持续推动行业向好-有驾

今天开车路过新款展车,那个玻璃后视镜上那个微微暖黄的氛围灯,亮得刚刚好,不刺眼也不昏暗,瞬间让我想起以前那辆老车夜晚柔和车厢灯光。这个细节,真挺温暖的,不知道现在的车企会不会更注重这些小感受?还是说,都跑去盯大屏和智能系统了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