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又双叒出手了,这一次是“隐藏式车门把手”,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而在此前,无论是针对驾驶辅助的规范,还是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似乎都在说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要降温了。
真的要降温了吗?笔者认为,绝不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的最高层声音犹然在耳。万钢作序,苗圩新著《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的书中也反复强调:“正是因为我国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我国关键零部件技术才得以突破,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才得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说得通俗直白一点,就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不容易,过度的内卷,无序的破坏,会将来之不易的成果推向危险的边缘。国家出手规范,不是为了降温,而是为了更强、更好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
有人说,美国人说中国新能源车是“乱搞”。因为欧美统治燃油车的时代,车是按照大小分级别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就是要放在50万以上的昂贵车型上的。中国人造车没有标准,10万块钱的车也上。这样的观点甚至在国内也有市场,像“红衣大叔”这样的大企业家都深以为然地引用过。
问题是,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将用石油掌握铸币权的美国标准,套用在中国换道赛车的新能源汽车上?为什么一定要跟着美国跑,不能走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
我想,但凡有理想、有见识、有胆识的中国汽车人,对上面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要觉得理想不值钱,不要嘲笑有理想的中国汽车人,正是这些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理想的中国汽车人,才把山姆大叔逼到了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地步。
要知道,电动汽车不是新鲜事物,百年前爱迪生就非常喜欢开电动汽车。而在全球汽车发展的轮回中,几乎每十年就会迎来电动车发展的契机,只不过,萌芽始终被扼杀。
必须承认,这里有技术的问题。包括电池、补能等技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相对缓慢。但换个思路看,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的动力也是有关系的。就像在2003年,由通用汽车公司耗资数十亿美元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电动车EV1,在洛杉矶的好莱坞永恒公墓举办了自己的葬礼?究竟是“谁杀死了电动车?”答案大家都知道。只是当年亲手杀死电动车的美国财阀们,或许想不到20多年后的今天,会被换道赛车的中国汽车,逼到如此地步。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决了有和没有的问题。政策的倾斜,资金的补贴和庞大的内需市场,让新能源汽车拥有起步的势能。第二个阶段是好与坏的问题。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环境下,激发出企业无限的创造力。“卷”是有价值的,卷出了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枝独秀。第三个阶段是强与弱的问题。今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很大,但过度内卷破坏性也很强。
今天的中国汽车,是时候提出新能源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了。绝不是尺寸的大小,功能配置不同。就像手机,1000块的手机和10000块的不是尺寸的大小,也不是功能不同,该有的都有。对汽车而言,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科技平权后更重要的是品牌。
不做品牌会毁了中国汽车。就像此时,没有品牌大家就要谈品质、讲安全。高品质、安全可靠,这是基础,大家都要做到,燃油车要做到,新能源车也要做到。这也是国家连续出手,介入干预的目的之一。
但不能只讲品质安全可靠,这就回到了跨国车企最熟悉的语境下,来之不易的话语权就会在这样的“历史倒车”慢慢失去。
现在,有形的手介入了,效果上还是非常明显了。就像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东方泛起了鱼肚白。更好的电动汽车,更强的中国汽车产业,就在前方。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