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里,曾几何时,上汽可是稳坐钓鱼台。你说它卖得寒碜吗?一年还支应了四百多万辆,亚军宝座岿然不动。可要说它进账颇丰,那利润表上的数字,简直让人咋舌:净利断崖式下跌八成,销量硬生生剜去一百万台。这光景,多少有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然颓势已现”的味道。
搁在几年前,谁敢置喙?想当初,上汽仗着与大众、通用这两棵聚宝盆联姻,那可是舒舒服服地躺赢,好不风光。二零一八年,七百多万辆的销量,三百六十亿的净利润,直接将其他车企甩到了九霄云外。彼时,谁不赞一声“上汽,真乃神人”?
可今时今日呢?营收缩水,利润蒸发,销量也跟着跳水。尤以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这两大“肱股之臣”,销量合计折损六十八万台。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仅凭这一个刺眼的数字,便足见事态之严峻。
当然,或许有人会辩解,上汽家底殷实,这点龃龉算个甚?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嘛。这话不假,但症结在于,这骆驼是真的在日渐消瘦啊!比亚迪已然后来居上,摘得了国内销量桂冠。更令人扼腕的是,即便上汽销量勉强位列次席,可净利润与吉利、长城相较,那沟壑,唉,着实讳莫如深。
那么,上汽究竟遭遇了什么?缘何会从“高枕无忧”滑落至“兵败如山倒”?多数人或会归咎于新能源车的攻城略地,以及合资品牌的日薄西山。此言固然不谬,但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悉数推诿于“新能源”这三个字时,是否忽略了某些鲜为人知的隐情?
譬如,上汽的“巨轮难回首”。多年来,上汽惯于仰仗合资品牌的盈利,对自主品牌的投入稍嫌滞后。待到新能源车浪潮汹涌而至,自主品牌异军突起之际,上汽方才察觉,手中可堪一战的筹码委实捉襟见肘。
再譬如,上汽内部的“繁文缛节”过多。国企的身份,难免会滋生一些体制上的痼疾,决策流程冗长,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乏善可陈。这一点,与那些身手矫健的民营车企相比,差距便愈发昭然若揭。
诚然,上汽并非毫无觉察。这不,又是内部动刀,又是与华为结盟,又是加速扬帆出海,一连串的组合拳打下来,声势颇为浩大。特别是与华为联袂打造的“尚界”车型,更是被委以重任。坊间传闻,这款车定位于中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剑指二十万元上下的主流SUV市场。
然而,平心而论,这些举措当真能助上汽重返巅峰吗?依我看,此事尚需拭目以待。毕竟,车市竞争白热化,谁也不敢断言,今朝还是“弄潮儿”,明日便沦为“弃子”。
况且,上汽所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销量和利润的滑坡,更是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仰仗合资品牌坐享其成的时代已然作古,未来,上汽务必寻觅到全新的增长引擎,方能在智能电动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说穿了,上汽如今宛如一位遭遇中年危机的壮年,韶华时期仰仗天赋异禀与际遇加持,混得风生水起。然而步入中年,却赫然发现昔日的优势已然荡然无存,不得不重拾书本,重新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
故而,上汽能否再度雄起,关键在于其能否放下往日的“身段”,真正拥抱变革。这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观念上的涤荡,组织上的重塑,乃至文化上的颠覆。而这,可比打造一辆新车难上百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