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级纯电11.99万起,合资大厂“拼了”?
说实话,昨天晚上我刷到东风日产N7官宣售价那一刻,人都傻了。就那种“你别逗我玩儿”的感觉——合资C级纯电轿车,居然11.99万起?这价格,我在家跟媳妇儿一边啃西瓜一边嚷嚷:“日产疯了吗?”她白了我一眼,说:“你又开始碎碎念买车的事儿,是不是该换手机了?”但说真的,这价位,不光是手机的钱,还真有点想法。
身边哥们也炸锅。小李前阵子刚订的秦L,现在天天群里阴阳怪气,“再加两杯奶茶钱就能上C级合资纯电?这让我怎么和老婆交代!”小王更直接,他本来琢磨着攒钱冲汉EV,现在直呼后悔:“要早知道N7这样定价,我肯定等啊!省五六万不香吗?”
其实大家都懂,以前提到合资品牌造新能源,总觉得他们慢半拍、没诚意。这次东风日产直接把牌摊桌上:我们也能卷,也能狠。这波操作,就像老李安那句名言——“看得懂,但大受震撼”。关键是,你还真挑不出啥毛病。
讲真,这几年新势力整得花活多,各种智能化噱头拉满。但N7出来后,有点让人恍惚:外观颜值完全跟主流新势力一个路数,贯穿式灯带、玻璃顶、无框门……全都有。甚至还有个燕麦米配色,据说专为女生设计。我家表妹看到照片第一反应就是,“哇,好温柔的颜色!”连座椅都玩AI零压云毯,可以根据体型自动调整,还支持单独买座椅做周边……朋友调侃:“日产这是沙发厂变身科技公司啊!”
再聊聊空间,那叫一个大方。83%的得房率(专业词汇,不太明白意思反正就是宽敞),后排坐仨成年人一点不挤。我亲戚家的熊孩子上次坐他爸SUV嫌闷,这回进展厅试乘完直接赖着不走,说以后长途旅行只认这个“大沙发”。
至于配置嘛,那是真舍得堆料:15.6英寸2.5K屏幕,大冰箱还是带压缩机的;音响910W功率、14扬声器搞环绕立体声场。据说蔡琴老师还给认证过,《渡口》放起来简直原汁原味。有网友吐槽:“音响罩还能升降,比我家台灯高级。”还有人开玩笑问客服,“这冰箱塞几瓶可乐不会爆炸吧?”
智能化方面也是亮点,高通8295P芯片+自研OS系统+AI模型,上高速有NOA领航,下地库还能自动泊车。我舅舅最怕停车入库,每次倒腾半天还剐蹭墙角。他看见介绍视频差点笑喷,说以后终于不用喊老婆下来看路牙子。
购车体验这一块,也是妥妥的新思路。“订-交付-服务分离”,据说比以前燃油车流程简单多了,不用死磕价格、不用和销售斗智斗勇,还有送车上门试驾服务。有网友留言,“终于不用在4S店喝十杯廉价咖啡等经理批优惠啦。”
当然啦,一切都是表面光鲜?非也!传统大厂底蕴可不是吹出来的,比如安全,人家不仅做常规项目,还远赴巴音布鲁克搞坠坡翻滚(听起来像极限运动)。电池通过行业最严苛四针刺,多芯无热蔓延啥意思咱外行不知道,但听着就安心些。
顺便插播个段子,我邻居阿姨一直信奉日系安全,她老公换新能源死活不同意国产品牌。这回看到N7各种硬核实验视频,两口子竟然罕见达成一致意见,一致决定年底去看看实车。“宁愿贵一点,也要踏实。”阿姨如是说道,不过现在发现根本没贵……
跑题一下哈,上周末聚会,我们几个90后的同学聊天,从大学骑自行车谈到现在谁家的娃先学会背九九乘法表,然后莫名其妙扯到了买菜接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家庭用车。有的人追求性价比,有的人偏爱品牌历史,还有人执迷于配置参数。但最后发现,其实大家心里都有那么一道坎,就是既想享受科技感,又怕售后麻烦。所以当这种靠谱的大厂突然觉醒,把产品做到位,把价格打下来,那种心理落差是真的酸爽!
拉回来继续唠N7,其实它肩上的担子挺重。不仅仅是自己卖好,更像是在替整个东风日产甚至日系中级轿车型号找补存在感。当年天籁横扫马路,如今被雅阁凯美瑞抢尽风头。如果没有新突破,很容易被市场遗忘。所以有人戏称“N7就是来救场子的”,但从订单破万来看,好像效果不错?
而且今年开始,各家合资新能源动作频频,本田P7、丰田铂智7什么的一起扎堆登场。一时间仿佛梦回黄金年代,只不过主角从油改电变成正经造纯电。业内不少老司机分析,这是所谓“合资2.0时代”的序章——传统巨头吸收中国新能源汽车生态精华,再凭全球资源优势重新杀回来。一句话卷不过,就加入!
其实仔细琢磨,大厂虽然底盘厚技术深,但之前步伐慢主要还是包袱太重。从研发决策到供应链,每一步成本高企。不过现在呢,他们学聪明了,该放手的时候敢断腕,用灵活打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比如这波超低定价,就相当于班里那个平时成绩稳定但总喜欢钻牛角尖的小伙伴突然开窍,会答题拿高分技巧之后,一下冲到了前排位置,让其他同学措手不及。
当然啦,道理谁都会讲,可实际转型哪有那么轻松?每一次改变背后都是疼痛与取舍。但对于用户只关心最终结果是不是够香够值。而事实证明,当产品对胃口时,再难的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
对咯,上个月修空调的时候,在修理店碰见个老司机,他指着杂志封面的N7图片摇头晃脑地嘀咕一句:“这些年折腾够呛,总算憋出好东西来了。”然后抬头问我要不要一起拼团抽奖试驾,他女婿已经报名成功,要不是赶时间,我差点跟他凑热闹去了……
写到这里肚皮饿得咕噜叫,看了一圈朋友圈晒订单截图才意识到,今年可能真的是属于那些敢破局的大佬们。不知道屏幕前有没有已经下单或者正在纠结的小伙伴,你们怎么看待这样的定价策略?如果预算卡在12-15万能接受吗?有没有谁已经安排去线下摸过实物,有没有踩坑或惊喜分享一下呗~欢迎留言互怼哈哈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