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

兔撕鸡大老爷记得非常清楚,2025年6月26日晚21:30,北京顺义,首都国际会展中心。

他坐在媒体区中央偏后的位置,身边是几位科技圈熟面孔,舞台灯光泛着橙色的暖调,空气里混着清新剂的味道。

他原本以为,第一次线下看发布会,至少会是一场有始有终的讲述。

但演讲刚到一半,现场的节奏突然变了。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兔撕鸡大老爷

雷军还在台上讲智能座舱,底下已经有人开始悄悄低头、掏手机、退出直播间,点开小米汽车APP。信号不稳,页面缓慢,几百人几乎同时操作,后台像被猛灌了一盆冷水。

他也加入了。

手机屏幕在掌心发烫,APP转着圈,付款页卡了两次。

他盯着那行“请稍后”,像是盯着一个不断被按下暂停键的倒计时。

第三分钟,他的页面跳转完成,系统提示“支付成功”。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兔撕鸡大老爷

那一刻他没来得及兴奋,脑子里只有一个画面:身后的人群正被什么推着向前,自己也在被推着,移动的节奏不由自主。

他想抬头看清台上,只看到远处LED屏幕映照下雷军不太清楚的样貌,肩膀微微前倾,正在介绍小米这部新车YU7,声音被全场的点击声盖过去了。

他说那不像是在买车,更像是一次无声突围。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兔撕鸡大老爷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我当时都没听清雷军说了啥,”兔撕基大老爷说,“台上讲家庭舒适性,台下已经开始开盘打板了。”

那天他选的是YU7顶配准现车,颜色挑了个小众的流金粉,不是因为好看,而是觉得在视频画面里“不容易撞款”。

他说他并不急着开,但很急着“拥有这个素材”。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兔撕鸡大老爷

与此同时,Amy正在跟丈夫发分享抢到了YU7准现车的喜悦,预计1-5周内能提。Amy在北京朝阳的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她老公是另一家数码大厂的研发人员,两人讨论起参数来,基本是“实验室口吻”。

但买车这件事,她下手十分精准,他们几乎没有讨论过要不要买YU7。

6月26日晚,两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打开了小米汽车APP。没有争执,也没有说服,甚至都不需要对方点头确认。试驾过SU7之后,他们觉得调校水准超过了他们原先的预期,那辆试驾车让他们俩感觉“开得舒服”。

所以到了YU7,他们干脆连试驾都没等,直接下了单。

那天抢到的是准现车,操作很顺,支付完成后反倒有些恍惚。Amy一度怀疑是不是热度其实没那么高,小米并不像宣传中那么“爆”。直到几分钟后,她再刷社交媒体,满眼都是“APP卡死”“订单被挤掉”的反馈。她才意识到,原来真的是自己手速够快。

“兴奋到凌晨都没睡着。”

6月26日22:30,南京的拾一刚结束在雪球论坛的留言,内容是他一年多前的持仓截图:成本不到15元,浮盈六位数。他那条帖子点赞不多,评论不少,大部分在问:“还能追吗?”他写了一句话:“有些人是车主,有些人是车东家。”后来想想不妥,又给删了,“倒不是怕刺激赔钱的股民,是觉得表述不太严谨,车主也可能是车东家。”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拾一

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刚上市引发了第一轮抢购潮,2025年6月26日,小米YU7作为新一代城市SUV发布,上市3分钟后,订单量破20万,一小时后,大定订单到了28.9万台。不管是车评人、投资人、米粉,还是本来只是路过的消费者,都迅速被卷进来。

第一批抢到YU7的用户,有人定的是自己开的车,有人根本不打算开,甚至连驾照都没有。有人抢到订单当天就在闲鱼挂出了转让价,加价八千,写明了“可随时过户”。有人还在观望,但看着群里涨起来的二手行情,又犹豫着要不要也下单一辆。

兔撕鸡大老爷不算典型的车主,他在微博上有200多万粉丝,是生活方式博主,他没有驾照,近期在杭州良渚租了套138平米的房子,住的地方和市区有段距离,日常出行靠共享单车,他践行绿色出行的理念,从被OFO套住退车款之后就开始了。他不是因为需要才买车,是因为觉得这事“像是场试验”,他想看看如果现在就抢到车,然后把它租出去,能不能挣点钱。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他说并不是自己一个人这么想,YU7这款车,就像投石问路砸进了生活的各个场景,不同的是,他抢到了车。

一线城市的上班族、中年炒股客、手里有流量的内容博主、盯盘的交易员、还有试图在视频平台里起号的年轻人,每个人似乎都打算从这辆车身上“做点什么”。

与其说他们是车主,不如说是这款车生态里的使用者。车还没落地,已经有人在车里安排好了一整套生活剧本,“而YU7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你得先成为第一批车主。”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Amy选色也纠结了一会儿,发布会前三天她在小红书上刷到粉色实拍,一度心动,但最后被雷军那句“我最推荐紫色”带偏了。她反复比对了十几分钟,最终加了9000元选了准现车版的紫色顶配。那款车默认搭配碳纤维方向盘,本来她并不想要,但那天还是加了预算,咬牙点了确认。

她笑说:“有时候就是这样,重大决定可能会被一句台词干翻。”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Amy

她的旧车是台宝马,10年车龄,虽然二手出掉时贬值不少,但一直是台“对司机非常友好”的车,扔掉确实有点不舍。那些当年加价选配的配置,如今转手几乎一文不值。但她也承认,作为家里第一辆车,它陪过暴雨天,也走过夜路,算得上尽职。

“可能是我们该换车了,不是宝马不行,是我家那台老将身上,已经没有未知了。”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Amy的宝马仪表盘最后的定格”

在她看来,YU7不需要怎么折腾,加不上什么太复杂的选装包,买完就能开走。用她的话说,“是一辆钱包友好的车”。几年后要是出手,也不会有太多附加值上的失落感。

“我其实挺在意这些细节的,尤其当你曾经在配置单上纠结过十几个项目,最后一个都没人愿意出价时。”

7月6日,她提到车后,加入了几个YU7的车友会群,群内的气氛比较肃穆,大家都没有拿到车,她小红书上的评论区则喜气洋洋,一些准车主诧异于她的提车速度。她知道,现在网上的“晒图环节”还十分稀缺,“首批车主”这个概念会随着小米汽车产能的提速而逐渐稀释。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Amy(小红书@派派妈不会做派)

在此之前,流量还是倾向于幸运的宠儿,于是,有人刚定完车就发攻略,有人比交付时间,有人发限量颜色,仿佛抢到了车,就抢到了登上方舟的入场券。

但所有的努力,起码在当下,都无法和“首批提车”这四个字相提并论,当Amy在小红书上贴出实拍照片后,私信就从未停止,“一些人的请求可太奇怪了,有人要付费来我家地库,说拍个照就走,有人想让我在前窗放一个他们邮寄过来的带商标的玩偶,还有的问我卖不卖车,线下加价现金交易,相比而言,那些想卖我车衣的,反而看上去十分真诚。”

Amy的生活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噪声打乱,她更关心天气预报什么时候提示降温,好提前设好车内空调。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Amy

而同样在那几天抢到车的兔撕鸡大老爷,起初也很焦虑,他害怕排队,之前最长一次排队的经历是从OFO退款的三百多万名,排到了八十多万名,后来在马上进全国前八十万强时,卸载了APP,如今距离YU7交付还有两周多,人反而松弛了,因为他发现有人就住在小米汽车工厂周边的小区,每天用望远镜盯梢厂房,还希望自己可以去工厂帮助自己预订的汽车拧螺丝,可以加快下进度,但很显然,这是不被允许的。

“当你知道没人比你更快时,哪怕你挂在半山腰上,也会踏实不少。”

他目前的房间里堆着镜头、补光灯、快递箱,还有一个组装的剪辑台。每天早上八点刷新订单状态,中午在微博上查流量关键词,晚上看短视频平台上的“新车开箱”素材,“看看别人都怎么拍,提前学习学习”。

“所有人都在等第一批YU7车主出现。”他说,“是YU7车主,不是车主。”他强调。

这似乎正在与Amy这类使用YU7作为代步工具的车主相区别,他指的是,市面上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第三方评测YU7的视频。

“这车已经不止是车了,它现在是素材,是起号道具,是吸流量的热词。”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兔撕鸡大老爷

他抢到的是顶配粉色款,他自己形容这颜色“带点讽刺气质,不张扬也不廉价”。抢车前他看了小米官方放出来的几条视频,“里面用的不是白车就是灰车。我就想,如果选个有辨识度的,租出去拍视频时是不是能溢价。”

他计划去考驾照,说买车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讲。他说自己有一个实验计划,把这辆车用作视频起号推手:先自己出镜体验下真实开车的感觉,再剪辑和别的车对比,最后切进一个“学驾照的故事线”。

“我开过的车少,但坐过的车多,不同车感觉绝对不一样,这两年不露脸的视频吃不到钱了。拍人比拍物挣钱,拍人物最挣钱。”他说,“如果把车变成一个线索,串出一个人,那观众就会留下。”

这件事也不是没有回报,他下单后就挂上了闲鱼,标价比原价高了8000,有人联系过他,问能不能包提车、包转单手续。大老爷没卖,他说自己不想廉价出售“那种能抢到首批车的好运气”。

“我就想试试自己能不能靠这车养视频号。”虽然他说得轻松,但他确实算过:一条车主Vlog带货佣金2000起,挂外设、坐垫、导航架能再抽三成,视频拍得好,一周能顶上他半个月的接广告收入。

他知道有人也这样干,有一位北京的科技领域大V,抢到YU7后连夜拍视频,接下5条评测合同,一条起价5000。“这种人不抢YU7抢什么?开特斯拉的人还排队上班呢。”

Amy不知道有多少人像兔撕鸡大老爷这样,把YU7可以用解构的形式在现实中重组。在她的生活里,车就是车。孩子放学的时候,她要提前开空调,定好音乐,老公出差那几天,她一个人接送、买菜、去维修店检测。

前几天开着YU7第一次出远门,去的北京门头沟的爨(cuàn)底下村,“在那里还遇到了另一个YU7车主。”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Amy

有一回,她在小区地库看到一辆跟自己颜色一样的YU7,前挡风玻璃贴着“XX租车热线”。她没走近看,但记得那辆车特别干净,像刚做完镀膜,拍视频用的那种光亮。

“每个人用它干的事都不太一样。”她说,“但我觉得只要别闲着就挺好。”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28岁南京的拾一不是在看车的时候下的订单,是在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刚发布、朋友圈全在讨论雷军落泪的那天。他刷完所有车评和弹幕,然后在港股账户里买入了第一笔小米,18.4港币一手,买了1000手。

那时还没有YU7的消息,他也没打算买电车。他有一辆燃油车,五年车龄,没毛病。买股票这件事对他来说不是感性选择。他在雪球、XQ、老虎上混得久,做过汽车产业分析,也盯过车企中报,知道这事不只是“讲故事”。

但他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投资人,拾一以前读的是机械类专业,毕业后在南京一家本地车企干了两年。进厂之前想造车,进厂之后想跑路。2018年辞职,开始专职炒股,本金是通过自己从大学开始当家教攒下的,2021年,医疗股是他当年赌过最大的一笔,运气好,踩在了反弹点上,一次挣了97万,也在之后一波杀跌里赔进去45万。他知道这行不讲情怀,讲眼明手快。

小米SU7发布那天晚上,他连夜写了一份十页PDF研报,发给了两个朋友。他在里面列了几个判断:一,产品线顺;二,市场对雷军有耐心;三,港股低估。“我们买的是时间窗口。”

后来YU7信息公布,他看到续航、智驾、价格结构,觉得这是SU7之后的价格补位,也意味着这一波用户不是发烧友,而是愿意出手但不多花的人。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拾一

那时他已经通过SU7上升波段赚了10多万,在YU7发布前夕,他的主力资金还在一家香港上市的内地电商平台股票中无法拔出,6月27日,他眼睁睁地看着小米股票一飞冲天,直到6月30日达到了惊人的每股61.4港币,此后市场逐渐平静,“满仓入手,能赚350多万。”

和拾一有同样精准判断的,还有Darcy,他是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码农,33岁,他称自己为“小米野生代言人”,和拾一不同的是,Darcy对于小米股票是长持,同时用不同账户短线操作做波段。

在2025年3月4日小米股票连跌4天时,他账面最高损失为37.5888万元,而在4月7日时,他的账面已亏损达到47.6万元,他害怕关于小米的任何负面消息出现,小米的上半年走得并不顺利,坎坷的脚印直接踩进了他的账户。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Darcy

而让他坚持持有下去的,是5月10日当天,雷军于清晨发了一条在健身房锻炼打卡的微博,那是雷军在2025年的第42次打卡。

在投资圈,这是创始人强有力的“述职信号”。

“准备反攻!”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Darcy决定长期持有小米港股,截止7月2日,他的账面浮盈达到了200.64万,他其他的股票都已清仓,只留下了小米。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Darcy

“我不是因为买了YU7才信小米,是我信了小米之后,才看起这车。”拾一说。

他没买车,不是没考虑过,他点进YU7页面选了几次配置,看到灰色顶配款交付周期短,差点点了支付。但他犹豫了。

“我其实不怎么用车,家住在南京主城区,骑电瓶车更快。车位租金一个月600,我就算不开车,也能拿这个钱再炒一笔港股。”

但他还是留下了车的页面截图,“这车挺好,不打算买,但得承认,这是雷总干得最漂亮的一次。”

他并不反感那些真车主,也不觉得自己跟他们站在对立面。他有一次在高铁上刷到一位B站UP主的动态,看他说准备出镜拍“上市后的YU7”。他没点赞,但记住了那个视频脚本,几天后,他给那位UP主充了电(B站打赏机制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通往这辆车的方式,我选的是K线,他选的是摄像头。最后还是得有人把这车推到台前。”

相比之下,Darcy就更像是一个坐在观众席的人。而拾一做的,更多是T+0交易(当天买卖),白天靠着AI接口和浏览器插件盯关键词热度,晚上研究公司财报。SU7发布以来,他做了三波节奏,都是看平台情绪和视频播放量下单的。

他说自己以前家用的是飞度,通勤单程15分钟,车开了几年没怎么坏过,没必要换,他更愿意相信的是“人气指标”。

“小米车出没出圈,不看车展,看评论区。”他说,“当有人在评论里问‘为啥我的页面没刷到YU7’,那这轮行情就结束了。”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拾一

拾一没上过车主群,也不聊车评,他甚至不太喜欢交朋友。他的唯一一次“社交动作”,是在今年夏至那天,去了一趟北京的雍和宫,上香时,许下的第二个愿望就是希望雷军福寿康宁。

在这些数量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中,一些原本不是米粉的人,可能会比那些满屋小米小家电的米粉更为狂热,他们不关心华为和小米谁才是中国领航,也不关心小米汽车的封闭式不间断路跑能跑24小时,还是48小时,但是他们可能是除了雷军家人外,最希望雷军健康的一批人。

YU7满配35万多的价格,和他们的股票账面浮盈相比,更多算是一种赠品,一种科技衍生物,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分红。

曾有朋友问拾一:“要不你也买一辆?”他没回。

“我不是不喜欢这车,我只是更喜欢这笔钱留在账户里。”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兔撕鸡大老爷提到过,他这辈子唯一一次排队抢东西,是初中抢食堂的锅包肉。“那种一边端饭一边喊后面别挤的感觉,其实跟后来抢SU7有点像。”他说。

他经常关注的领域,以手机、数码、智能家电为主,也写系统体验和内容变现的实操技巧,诸多原创内容都是他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不会一味夸或踩,总是能从自己使用过程中发现的趣味点进行延伸,他不是职业的车评博主,目前是自由职业者,但他知道自己迟早要进入这条赛道。

“汽车是内容金矿,但不是每个人都挖得动。”他说,“门槛高,起步贵,要拍得像样,成本起码五位数。”

YU7是他买的第一辆车,他的思路不是“讲车”,而是“用车”,他强调了多次。

他已经写好了一整个系列的视频脚本,第一条叫《一个不会开车的人,能不能通过YU7成为车主?》。开头是凌晨抢车失败,中段是他报名驾校、录下科一题库错题本,结尾计划是一句面向镜头的独白:“我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这些都写在他手机备忘录里,连景别、镜头角度、音乐素材都贴上了注释。但现在没有一个画面能拍出去,因为车还没交付。

“第一批现车市面上越来越多,但不看这个,第一批定制满配的,才是被追着喂的,但目前迟迟没收到,内容就像卡在水龙头里。”他加了八个YU7车主群,每天爬楼看谁提了车,私聊问能不能借一下午。“都没人回,我能理解,毕竟大家都想留个完整的首车记录。”

他也没闲着,他拍了一条“预演视频”,模拟提车前的准备工作,穿插下订、等车、练车、打工攒钱的片段。运镜稳定,剪辑精巧,结尾画面是他盯着小区地库空车位发呆。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那条我没发。”他说,“怕别人觉得我装疯卖傻。”

他知道现在没人真正开始拍。

他在小红书刷关键词,B站蹲首发车主,一边盯平台热词,一边找有没有租车的人愿意短期出借。“我不怕晚一步,但不能等平台冷了我还没开播。”

他说得坦白:“我先下的车单,然后才写的脚本。哪怕做数码评测,我都是想方设法用过了设备之后才去给人说,我不是搞个剧本忽悠厂商给车的人。”

但他知道自己终究要露脸,这是做“真人博主”的必经之路。

“现在拍数码大家都装得太会开车了,我就想看看,一个不会开车的,是不是也能讲清楚一辆车。”

他的镜头还没开始滚动,另一边的阿猫,已经在用这辆车过生活了。

她的车是一台YU7 Max顶配,和兔撕鸡大老爷一样,选的是流金粉,但不是特意挑的定制版,微博上看到官图那天,北京天刚好放晴,粉色底漆里裹着的金属颗粒在阳光下闪得温柔,有一点像她五岁儿子的眼神。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阿猫(小红书@伪文艺女青年阿猫)

她没有和家人商量,也没有和同事讨论过配置。比起纠结参数,她更关心的是这辆车能不能和家里的米家设备打通。她的生活是一套精细调校过的系统,智能窗帘、语音助手、自动感应灯,一切以高效为前提,一辆能够接入这套系统的车,是她对工具最理想的想象。

她是北京一家金融公司的产品经理,从2015年大学毕业开始,她陆续把家里一件件东西换成米家产品。

提车那天早上,她照常出门上班。在玄关口,她说了一句“我走啦”。屋里的灯灭了,窗帘打开,空气清新机停止运转。她知道,再过不久,自己就可以把这句话说给车听。

“用YU7来改变生活,谈不上,它只是接上了我的生活。”她说,YU7对她来说不是车,是那个系统的延伸。

提车那天,阿猫选的是早上的时段,她带着儿子提前到了交付中心。

现场人不算多,但还是挺热闹,后排媒体记者和小米的工作人员身着黑衫,像一排排见证工业文明的雪松。那天还是挺热,她穿了一件黑色的防晒外套,把头发扎起来,工作人员带她经过自己的YU7,她点头,看了看车标,又打开车门,看了几眼车机系统,确认可以登录米家账号。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整个流程用了不到20分钟,她签完字、把钥匙收到帆布袋里,然后看到了雷军在车旁迎接。

那天阿猫和雷军在交付现场握了手,现场还有十多位首批车主,有的带孩子,有的带自己男友,她感觉这些车主有着某种共性,一时又说不出来,她当天转发自己的官方图,倒没有发朋友圈。她只是不想把这件事变成一个“值得展示”的瞬间。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她的生活节奏很紧,早高峰路况不稳定,接送孩子时间卡得很准,最近牙根炎刚做了手术,下班晚了,还得赶去超市买专用的低温储药冰袋。

她的小红书账号极少更新,最近发的一条,是一张小米YU7的车内高温自动保护,她设置车内温度超过45度自动触发,等温度降到35度停止,“体验不错,降温速度快”。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在这场围绕YU7展开的叙事中,真正需要YU7作为代步工具的车主生活,反而是重复、单调的。

也很少有人,是按汽车公司预设的方式与这辆车互动。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这辆车做了一次判断、启动、甚至转身。

兔撕鸡大老爷在排队等交付,每一天都离他的计划更近了。

在南京,拾一看懂了节奏,在交付前就退出了港股,避开了连续近一周的日K低走,“市场情绪总需要时间平复一下”。

在上海Darcy的交易脚本里,关键词是“评论区热度”和“搜索频率拐点”。他赚的钱比车贵,但没花。他自己更愿意看它变成一组波段,而不是固定成本。

还有那些给Amy发送奇怪站内私信的瞭望者们,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主。其中不少人车没开过一公里,甚至从没坐上过自家车,但他们都把YU7当作一次具体而微的调度行动。

这辆车,没有进入任何一个模板,但也正因如此,进入了各种各样的人的计划表。

在这些人当中,有人仍在等交付,有人把提车当结尾,有人把它当新生活开启的序章。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你很难找到一种单一的动机,来解释YU7为何能让这么多人下单、等待、复盘、再转向。它不是情怀之选,也没能做到降维打击,但它,就是在未交付数据上,成为了现象级产品。

目前刚刚交付不久的首批YU7,仍然卷进了相当多的人的生活,它恰好出现得及时。

它出现在一个刚好适合测试动机、验证判断、探索出口的时间点。

每个认真下单的人,都有过片刻的打算:也许从这一辆车开始,能把生活的一部分事情接上电,也许能把一部分人生目标挂在系统菜单里;也许拍一个视频,也许翻一波港股,也许搞清楚到底什么叫“有用”。

这不是车本身的意义,是人们借它“办了点事”。

有人说YU7之后,小米真正成了车企,也成了平台,其实从头到尾,它只是个被广泛使用的工具,只不过这个工具,不仅能通勤,还能打开一些人的下一关。

兔撕鸡大老爷说,他想象中第一条车的视频标题,还是想要改一下,“《从不会开车,到车终于来了,人生只不过是一次排队》。”在现实生活中,他仍然讨厌排队。

阿猫没那么复杂,她只说了一句话:“这车帮了我不少忙。”在提车那天的现场,雷军还跟她儿子商量说,“可以握个手吗?”到了下午,她发现雷军在微博上发了他们的合影。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图源:阿猫

拾一后来又去了很多地方,从2024年3月到现在,他的手机只拍摄了四、五张照片,是在苏州河畔,一栋高层酒店的顶层,具体哪家酒店,他说自己记不清了。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数字游民的时间坐标体系,通常都是以具体的事件节点作为依据,像结绳记事。

他只记得那天是雷军在微博上第50次健身打卡,背景是一片红蓝绿色的羊角包,还有重量参差的药球,整齐地码放在架子上,“好像是6点,也好像是7点,总之,是在开市之前。”

我们和第一批YU7车主聊了聊-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