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如今命悬一线,正急切地盼着融资来扭转乾坤。即便处境艰难,它仍在顽强支撑。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家造车新势力,实在是 “扶不起的阿斗”,空有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
它作为最早一批的造车新势力,曾与蔚来、小鹏、威马并称为 “四小龙”,本有着无限潜力,承载着众多期待。谁能想到,它前前后后烧光了 84 亿资金,却连一辆车都没能生产出来。更离谱的是,还因 “员工 5000 万的零食采购费” 沦为行业笑柄。这家让人 “恨铁不成钢” 的车企,就是拜腾。曾经的辉煌开局,何以一步步走向这般田地?
在时代的浪潮下,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从燃油车手中夺下了大片江山。比亚迪、上汽、大众、特斯拉等国内外老牌车企,纷纷顺应潮流,积极向新能源领域转型。与此同时,众多新势力车企也瞅准时机,试图在这片新兴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但这杯羹可不是轻易就能拿到的。新老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出奇招,竞争异常激烈。在这场残酷的角逐中,有的车企凭借自身实力与策略,成功站稳脚跟;而有的车企则如昙花一现,迅速衰败,只能无奈退场。随着竞争愈发深入,已有多家新势力车企 “壮志未酬身先死”,拜腾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它的结局堪称惨烈。
相比之下,哪吒汽车即便处境艰难,好歹还能在市场上激起些许水花,一旦融资成功,未来仍有 “起死回生” 的可能。可拜腾呢,一次次错失机会,把原本一手好牌打得粉碎。
说起拜腾,可能部分人对它不太熟悉。实际上,它早在 2016 年 3 月就已成立,母公司为 FMC。其创业团队堪称豪华,成员皆是行业内的顶尖人才,这使得拜腾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远超许多同行。比如,拜腾的 CEO 毕福康,有着 “宝马 i8 之父” 的美誉;总裁戴雷,曾在华晨宝马和英菲尼迪担任要职;高级总监陈泰宇,也曾就职于特斯拉和苹果公司。这样强大的团队阵容,让拜腾在诞生之初,就备受瞩目,被视为最有可能与特斯拉一较高下的新势力车企。
那时的拜腾,可谓意气风发,开局堪称 “王炸”。谁能料到,这看似辉煌的起点,却仅仅只是昙花一现,后续的发展状况急转直下,令人大跌眼镜。
2016 年,拜腾正式成立后,便展现出了十足的野心,计划投资 110 多亿人民币,打造一个规划产能达 30 万台汽车的生产基地。到了 2017 年 9 月,公司正式定名为 “拜腾”,并将自身定位为 “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时代的下一代智能终端”。其核心亮点在于极具科技感的 “酷炫大屏幕” 以及先进的 “智能人车交互系统”。
这些理念听起来相当高大上,再加上背后豪华的团队阵容,拜腾一经定位,便迅速声名鹊起,成为资本眼中的 “香饽饽”。众多资本纷纷伸出橄榄枝,渴望与拜腾展开合作,一时间,拜腾的融资可谓源源不断。
一汽集团、启迪控股、宁德时代等众多背景深厚的投资人,都对拜腾寄予厚望,毫不犹豫地向其注入资金。在当时,外界普遍十分看好拜腾的发展前景,拜腾自身也信心满满。大量的资金如同潮水般涌入,使得拜腾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雄厚资本。
于是,拜腾开始以南京为中心,构建起一个辐射全球的产业布局。似乎在所有人看来,拜腾的成功已是板上钉钉。截至 2020 年 6 月,拜腾顺利完成了 6 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高达 84 亿元人民币。资金充足了,顶尖人才也汇聚一堂,一切似乎都准备就绪,就等拜腾大展身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可现实却给了拜腾沉重一击。2020 年 7 月初,拜腾汽车突然宣布,将暂停中国内地业务运营。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震惊了整个行业。人们不禁纷纷猜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在一切看似准备妥当之时,拜腾却选择了暂停业务?
按照最初的计划,拜腾的第一批汽车应在 2019 年年底实现正式量产。然而,就在量产计划即将实施之际,拜腾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故。拜腾的合伙人之一,同时也是 CEO 的毕福康,突然选择出走。随后,实际掌控人变更为戴雷。至于毕福康出走的原因,公司并未给出明确解释,有人猜测,或许他是察觉到了拜腾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预感到公司空有其表,未来发展不容乐观,所以才选择离开。
此时,拜腾内部其实已经开始暴露出问题的端倪。但遗憾的是,沉浸在融资成功喜悦中的众人,并没有察觉到这一潜在危机。拜腾依旧对外宣称,将按计划在 2019 年年底实现量产。然而,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2019 年,整个车市陷入了低迷状态,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未能幸免,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资本市场向来嗅觉敏锐,面对车市的不景气,对拜腾的融资态度也变得愈发谨慎,不再像之前那样积极。而此前拜腾所获得的融资,在前期的各项投入中早已消耗殆尽。此时,没有了新的融资注入,拜腾犹如失去动力的船只,在市场的波涛中陷入了停滞,根本不敢轻易有所行动。
在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后,拜腾连一辆车的影子都还未见到。换作其他车企,或许早就选择放弃,或者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了。可拜腾却与众不同,它依然固执地选择继续 “折腾”,不愿轻易言败。但这种坚持,在后来看来,更像是一种盲目之举,因为一系列丑闻的曝光,将拜腾彻底推向了深渊。
自 2016 年成立以来,拜腾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宣传热度,不断对外宣称要打造出怎样先进的车型,计划实现多高的产量。然而,直到 2020 年,人们始终未能见到拜腾汽车的实际产出,反倒是公司接连传出拖欠员工工资、拖欠供应商货款等一系列负面消息。
这些负面新闻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最终,连央视都注意到了拜腾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点名批评,指出拜腾烧光了 84 亿人民币,却连一辆车都未能成功制造出来。此时的拜腾,已然成为舆论的焦点,陷入了风口浪尖之中。
这边刚宣布暂停中国内地业务运营,那边就遭到央视的点名批评,本以为拜腾会因此而沉寂一段时间,进行内部整顿与反思。可谁能想到,拜腾并没有因此而消停。
2021 年,拜腾似乎想要重新振作,再次出发。它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继续推进第一批汽车的制造工作,并雄心勃勃地争取在 2022 年第一季度实现量产。然而,现实再次给了拜腾沉重一击。合作开始没多久,富士康就因拜腾内部股东之间的 “内斗”,对其彻底心灰意冷,选择退出合作。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拜腾再次陷入绝境。眼看就要实现量产的关键节点,却因为资金短缺以及内部的混乱,造车计划再次化为泡影。每次都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拜腾的造车之路,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诅咒着,始终无法走向成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拜腾将造车重心偏移,是导致其资金链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曾在朋友圈发表了一篇名为《300 人吃掉 5000 万零食,一盒名片上千,拜腾怎样烧掉了 84 亿》的文章,瞬间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反响。
原来,为了塑造高端品牌形象,拜腾在选择供应商时,一味追求 “最贵、最好” 的原则。员工的工作服,均从德国进口,且为量身定制;员工名片也极为讲究,采用进口环保材料制作,一张名片的成本竟高达上千元。更令人咋舌的是,仅仅 300 人的团队,在零食采购方面就花费了 700 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高达 5000 多万元。平均下来,在忽略节假日的情况下,每人每天要吃掉 400 多元的零食。如此奢侈的开支,钱根本没有用到刀刃上,资金短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自从这一黑料被曝光后,拜腾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负面消息接连不断地被曝出。曾经的辉煌与期待,在这些丑闻的冲击下,逐渐消散,拜腾也一步步朝着破产倒闭的方向滑落,最终彻底失去了在市场上的立足之地,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惋惜的案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