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这玩意儿,有时候就像你家楼下的麻将桌,谁先出牌、谁手里有大牌,气氛立马就变了。
9月15日,美国直接来了个狠的,把日本汽车进口税从25%甩到了15%,就像有人突然往牌桌上扔了张王炸,谁还敢不抬头?
东京时间16日下午1点01分,这个点选得比日本新年还讲究,说白了,丰田、本田高层那天怕是连水都没喝顺,光顾着盯手机刷新闻。
别以为日本是捡了个大便宜,这波操作背后,5500亿美元的投资和农产品订单已经悄悄打包进了机票。
美国人算盘打得啪啪响,丰田和本田这次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好消息”。
要说日本车企开心吗?
当然,毕竟关税降下来,脑子里算的账终于能让利润表亮堂点。
可美国本土车厂的老板们,估计那几天连夜宵都吃不下,怕是做梦都在嚷嚷“生意要被抢了”。
你要说这公平吗?
韩国车企估计最有发言权。
现代、起亚还在25%的高税率里苦苦挣扎,连美国的“友情价”都捞不着,一边看着日系车进场开香槟,一边自己在冷风里喘气。
这玩法,怎么看怎么像大人桌上的利益局,轮到你上桌,牌早就洗好了。
其实这事并不新鲜,倒带回80年代,日本车企初到北美时也是吃尽了苦头。
配额、关税、各种花样齐上阵,日本品牌硬是在夹缝里杀出一条血路。
几十年过去了,丰田、本田在美口碑早就不是吹出来的,技术、油耗、保值率,哪一样不是摸爬滚打换来的?
美国人嘴上说要保护本土工厂,身体却很诚实地往日系4S店跑。
这种“口嫌体正直”,放在今天也没少见。
有人说,美国这回是“放水”。
其实细看,每年美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总额高达500亿美元,关税降10个点,美国财政表面少了50亿进账。
可回头一看,日本得掏5500亿美元,还要多买美国大豆和牛肉,农民乐开花,财政补了窟窿。
表面吃亏,实际稳赚,这种操作比NBA常规赛的战术还精明。
讲真,这事搁球场,绝对是季后赛级别的博弈。
日本车企短期内是能捞到红利,销量数据估计会冲一波。
可美国市场的门槛一直在变,环保、技术、标准,谁也说不准下个政策会不会又加点新花样。
福特、通用这些美国大佬,能眼看着蛋糕被切走?
电动车、智能驾驶,没准哪天就来个翻盘。
你看特斯拉不就是例子?
谁的时代不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
韩国这边,气氛明显不对劲。
现代、起亚的高层要真能淡定,我直播吃发动机。
25%的关税像大山一样压着,市场份额一点点被日系蚕食。
韩国要想翻身,光靠熬夜加班不够,得真整点技术创新。
要是有哪位韩国工程师突然灵感爆棚,带出一款逆天黑科技,我一点都不惊讶。
毕竟历史上,类似的反转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消费者这头,大家都懂。
谁不爱便宜又好开的车?
进口车价格一低,选项多了,钱包也松快不少。
可你以为只有美国车企要头疼?
别忘了,背后牵着的是一整条产业链,无数工人、供应商、物流公司都跟着一起过山车。
每次政策一变,不只是车市,连农场主、运输工人、甚至广告公司都得重新算账。
全球化的现状就是,蝴蝶在华盛顿扇扇翅膀,东京、首尔、法兰克福都得抖三抖。
说到底,这场关税大戏,谁都不是单纯的赢家。
美国用一纸协议让资本和农产品双飞,日本车企抢到了“入场券”,但代价也不低。
下次谁翻牌,谁出新招,没人能拍胸脯保证。
你真以为丰田、本田就能一直稳坐钓鱼台?
等着吧,电动车、环保、自动驾驶,随便哪个风口都能让格局换一轮。
写到这儿,脑子里一直回响着那句老话:“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要不怎么说,贸易战场从来不缺抓马。
下次再刷到类似新闻,别光看谁笑了,想想谁哭了,谁在夜里偷偷琢磨下一步棋。
你觉得呢?
这种利益局里,谁才是最终赢家?
留言区见,咱们唠唠,别让话题只停在表面——说不定下一个主角,就是你家楼下那台丰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