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卡“哑火”了,大运重卡也“凉凉”了,原因很现实

想当年,这俩都是重卡行业里的“黑马”,三一靠低价互联网卖车火遍全网,大运从摩托车跨界重卡也风生水起,怎么短短几年就落到这步田地了?

今天绵就跟大家聊聊这事,不是要唱衰谁,就是想从我们普通人能看懂的角度,扒扒背后那些现实的原因。

三一重卡“哑火”了,大运重卡也“凉凉”了,原因很现实-有驾

先说说三一重卡吧,懂的都懂,它刚出道的时候“颠覆”。别人都靠经销商层层加价卖车,它偏不,直接网上下单,同款配置比别人便宜3万到4万,卡友们谁不心动?

那时不少人说,三一这是把重卡的“水分”给挤干了。后来还有数据说,三一重卡在2020年就不用集团输血了,自己能赚钱,这在新入局的重卡品牌里,已经算很牛的成绩了。

三一重卡“哑火”了,大运重卡也“凉凉”了,原因很现实-有驾

可为啥现在“哑火”了呢?很多人说是人才流失、发动机不行,绵觉得这只是表面,更深的问题出在它早年那套“轻资产模式”上。

啥是轻资产模式?简单说就是自己不搞冲压、焊装那些重投入的车间,车身、车架找别人代工,自己只搞总装,这样前期投入少、赚钱快。

可这种模式的“天花板”太明显了,早期靠整合资源能快速起量,但想长期发展,核心技术攥在别人手里可不行。

三一重卡“哑火”了,大运重卡也“凉凉”了,原因很现实-有驾

就说发动机吧,重卡这东西,发动机就是“心脏”,卡友选车首先看的就是发动机。三一早年用的是潍柴、康明斯这些老牌发动机,卡友认,可靠性也有保障。

可后来为啥要自己搞“三一动力”?说白了,别人的发动机不会一直给你低价,潍柴、康明斯也要给其他车企供货,三一量大了之后,拿不到之前的优惠价,成本就上去了,之前的价格优势就没了。

没办法,只能自己搞发动机,可发动机这东西不是说搞就能搞的,潍柴、康明斯那都是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光靠挖几个专家、建个工厂可不够。

绵身边有个开重卡的朋友,去年本来想换三一的车,最后还是选了潍柴动力的。他跟我说:“不是不想贪便宜,是不敢赌。

跑长途的,发动机要是坏在半路上,耽误一天就是几千块的损失,三一动力没经过市场验证,我哪敢用?再说了,潍柴的维修点到处都是,真出问题随时能修,三一动力坏了,可能找个维修点都费劲”

你看,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卡友要的不只是低价,更是省心、靠谱,而这些都得靠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服务网络,不是靠“模式创新”就能解决的。

还有人才流失的问题,之前也有消息说三一重卡被各大车企挖墙脚。为啥留不住人?说白了还是利润薄。

轻资产模式虽然前期省钱,但后期要搞研发、建工厂,投入就大了,利润自然上不去。别的车企能给工程师开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三一要是跟不上,人才肯定会走。

而人才一走,研发进度、产品质量就更难保证了,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再说说大运重卡,它的情况比三一更让人唏嘘。大运早年是靠卖摩托车起家的,老板远勤山被称为“山西倒爷”,眼光确实毒,早早就盯上了重卡市场,2009年入局,2016年重卡销量就到了2.7万辆,同比涨了55%,还排到了行业前七、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份额也有9.5%会谁不觉得大运要起飞了?

可现在呢?不仅重卡业务不行了,连新能源乘用车品牌“远航汽车”都曝出人员流失、工资延迟发放的问题,还被申请破产重组。

绵觉得,大运的问题主要出在“战略太散”上,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意思。

早年大运靠重卡赚到了钱,可后来它没把精力放在深耕重卡上,反而跑去搞新能源乘用车。不是说搞乘用车不行,而是乘用车和重卡完全是两个赛道,技术、供应链、营销都不一样,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大运作为一个民企,资金和资源本来就有限,把钱投到乘用车上,重卡自然就跟不上了。

就说新能源重卡吧,2024年行业渗透率都超20%了,头部企业像重汽、东风都在加大研发,推出新款车型,大运呢?它的新能源重卡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产品,销量自然下滑。

而乘用车,远航汽车定位高端,可市场早就被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巨头占了,大运既没品牌优势,也没技术亮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大运早年靠的是“机会型”发展,赶上了重卡行业的红利期,可后期没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供应链管理,老牌车企像东风、重汽都有稳定的供应商体系,能拿到低价优质的配件,大运在这方面就差远了;还有服务网络,重卡讲究“哪里坏了哪里修”,大运的服务站比不过老牌车企,卡友自然不愿意选。

绵还注意到一个点,就是行业大环境的变化。这几年重卡行业早就不是“只要能造出来就能卖出去”的时代了,尤其是新能源转型,更是把很多中小企业逼到了绝境。

2024年新能源重卡销量虽然涨了34%,但主要是头部企业在抢市场,像三一、大运这种中间玩家,既没头部企业的规模效应,能把成本压下来,也没新势力的技术优势,夹在中间就很尴尬。

而且现在重卡行业的“价格战”也越来越激烈,头部企业为了抢市场,不断降价,中小企业根本扛不住。

大运就是因为传统重卡利润下滑,新能源又没起来,现金流断了,最后才走到申请破产这一步。三一虽然好点,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价格优势没了,产品又没亮点,销量自然上不去。

可能有人会说,是不是这俩品牌不够努力?绵觉得不是,它们其实都尝试过转型,三一搞自研发动机,大运搞新能源乘用车,只是方向没选对,或者说没看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三一的优势是整合资源、搞互联网营销,但不是搞核心技术研发;大运的优势是抓市场机会,但不是做跨赛道的长期经营。

说白了,重卡行业已经从“模式创新”的时代,进入了“技术壁垒”的时代。

早年靠低价、靠营销能活下来,但现在必须得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电池管理系统,还得有稳定的供应链和服务网络,不然根本站不住脚。

像潍柴为什么能一直稳?因为它有全产业链布局,发动机、变速箱都自己搞,可靠性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市场验证,卡友信得过;还有比亚迪,搞新能源重卡,靠的是自己的电池技术优势,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不过绵也不想把话说得太绝对,三一和大运的困境,其实也是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只有淘汰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让好的企业更强大,我国重卡行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上有竞争力。

比如三一之前的轻资产模式,也给行业带来了新思路,推动了重卡的互联网化;大运早年也推动了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这些都是有价值的。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