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准备买新能源车的朋友可能都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在“增程”和“插电混动”之间犹豫不决。
这两个词听起来都差不多,都能用电也能用油,都能上绿色牌照,享受政策福利。
可为什么真把车开起来,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跑一趟长途之后,大家的反馈却天差地别呢?
有的车主抱怨自己的增程车在高速上油耗高得吓人,感觉像在开一辆传统的油车,而另一些开着插电混动的车主,却能轻松跑出让人羡慕的低油耗。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它们之间的差距,远比字面上看起来要大得多,今天咱们就用最通俗的话,把这件事彻彻底底地聊明白。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两种技术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增程式电动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辆纯电动汽车,但是它随身背着一个“烧油的充电宝”。
这个“充电宝”就是它的发动机和发电机。
在整个行驶过程中,驱动车轮的始终只有电动机,发动机从头到尾都不参与直接驱动车辆。
它的唯一任务,就是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时候启动起来,烧汽油发电,然后把发出来的电供给电动机使用,或者给电池充电。
在城市里,路况拥堵,车速不快,走走停停,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
因为大部分时间可以用电池里预存的电来行驶,体验和纯电车一模一样,非常安静、平顺,而且用车成本很低。
但是,场景一旦切换到高速公路,情况就完全变了。
当车辆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巡航时,需要持续不断的大功率能量供给。
车载的大电池很快就会耗尽,这时候,那个“烧油的充电宝”——也就是增程器,就必须开足马力,拼命地燃烧汽油来发电,以满足高速行驶的能量需求。
问题就出在这里,能量的传递链条变得很长:汽油的化学能先要转化成发动机的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转化成电能,最后电能再驱动电动机转化成车轮的动能。
每一次能量转换,都会有不小的损耗。
这就好比,你想用一杯水,却非要先把水烧开,再把开水冻成冰,最后等冰融化成水再喝。
这个过程绕了远路,能量的利用效率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很多增程车在高速亏电状态下,油耗飙升到百公里七八升甚至更高,就完全不奇怪了。
它在高速上的本质,其实是一台效率并不算高的“油发电车”。
那么插电混动车又是怎么回事呢?
它就要聪明和复杂得多了。
插电混动车里,发动机是个“多面手”,它既可以像增程车一样在某些工况下发电,更关键的是,它拥有一套专门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比如我们常听到的DHT技术。
通过这个变速箱,发动机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比如高速巡航时,直接连接并驱动车轮。
这就相当于跳过了“发电”这个中间环节,能量直接从发动机输出到车轮,大大减少了损耗,效率自然就高了。
这时候,电动机也没闲着,它会像一个聪明的副手,在需要急加速或者爬坡时,立刻介入,和发动机一起发力,提供强劲的动力。
简单来说,插电混动系统就像一个高度协同的团队,它会根据车速、路况和驾驶者的意图,智能地判断是用电最划算,还是用油最省,或者是油电一起上最有劲。
因此,在高速上,当插电混动车切换到发动机直驱模式时,发动机工作在它最高效的转速区间,油耗自然就能控制得非常低,跑出百公里四五升的油耗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白了工作原理的差异,我们再来看看这背后反映出的车企技术路线选择。
增程技术之所以在前几年被一些新势力品牌所青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对于一个造车经验不足的新品牌来说,研发一套能与发动机完美匹配、平顺高效的变速箱,尤其是复杂的混动变速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漫长的研发周期。
而增程技术巧妙地绕开了这个难题,发动机只管发电,不参与驱动,结构相对简单,可以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
车企可以把节省下来的研发精力和成本,投入到消费者更容易感知到的地方,比如更大的屏幕、更豪华的内饰、更智能的座舱系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冰箱、彩电、大沙发”。
这是一种市场策略上的“捷径”。
相比之下,坚持研发插电混动技术,尤其是像比亚迪的DM-i、长城的柠檬DHT、奇瑞的鲲鹏DHT这类拥有多挡位或者高效直驱模式的系统,走的是一条更艰难但更具长远价值的“硬核”道路。
这考验的是车企在发动机、电动机、电池和变速箱这“三电一机”核心技术上的综合实力和深度整合能力。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零部件堆砌,更是对能量管理策略、控制逻辑的极致调校。
正是因为有了像奇瑞3挡DHT这样可以在高速上将发动机转速压得更低的技术,才使得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兼顾了动力、油耗和静谧性。
可以说,中国主流自主品牌在插电混动领域的深耕和突破,是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实力整体跃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技术路线的不同,最终会反映在消费者的钱包和用车体验上。
从市场数据来看,保值率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指标。
一般来说,技术更成熟、适用场景更广泛、长期可靠性更有保障的车型,在二手车市场的表现会更好。
一些数据显示,同一年限的插电混动车型,其保值率往往要高于增程车型。
这背后是市场对两种技术路线长期价值的判断。
二手车商和消费者会考虑到增程车对电池的依赖度更高,电池衰减后对整车性能影响更大,以及其在高速工况下并不经济的现实。
当然,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化。
现在,一些领先的中国车企已经推出了新一代的混动系统,它们能够实现“增程”和“插混”模式的智能切换。
在市区低速行驶时,它可以用增程模式,带来纯电般的驾驶感受;在高速公路上,它又能切换到发动机直驱的插混模式,保证燃油经济性。
这说明整个行业已经认识到,单一的技术路线都有其局限性,融合两种模式的优点,才能为用户提供全场景下的最优解决方案。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掌握发动机直驱这项核心技术的插电混动路线,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所以,当我们在选择一辆“可油可电”的新能源车时,不能只听销售的片面之词,更要深入了解其技术内核,想清楚自己的主要用车场景究竟是城市通勤还是长途远行,这样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最不会后悔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