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

每当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家族企业,突然要敲锣上市了,背后往往不是什么“开启新篇章”的雄心壮志,而是“再不折腾就得死”的求生本能。这就像你那个平时只喝枸杞茶的养生同事,突然开始天天往健身房跑,大概率不是为了练八块腹肌,而是体检报告上多了几个向上的箭头。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所以,当听说那个从修车铺里杀出来的电动车老三——台铃,狂揽120亿之后要去港股“搏一搏”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牛逼”,而是“他们慌了”。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没错,就是慌了。因为支撑台铃走到今天的那一套“土法炼钢”的逻辑,已经快玩不转了。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电动车的上半场,故事简单粗暴:胆子大,兄弟多,铺货快,谁就能赢。2003年深圳一声“禁摩令”,给了陆丰孙家三兄弟一个天降的机会。别人还在为修不了摩托车发愁,他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庞大的,不需要牌照、不需要驾照的代步市场。于是,租个小厂房,凭着修摩托的手艺,硬是把电瓶、电机、车架子攒成了第一辆台铃。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这种模式,我愿称之为“瞎积薄发”。它完美契合了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核心就是两个字:能跑。靠着这股子猛劲儿,台铃从几十平的作坊换到几万平的基地,门店开遍全国,一度是渠道为王的典范。年营收干到120亿,行业第三,听着都让人热血沸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当电驴子跟共享单车一样,快成了人手一辆的标配时,增量市场就没了。没了增量,就意味着你不能再靠多开一家店来多卖一辆车。整个市场从“抢地盘”变成了“抢饭碗”,所有人都得在同一个池子里肉搏。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这时候,台铃过去的优势,就成了它现在最大的包袱。它那庞大的制造体系,就像一艘航空母舰,吨位是够大了,但想掉个头,比登天还难。高固定成本、低创新弹性,让它在新的战场上显得格外笨重。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这玩意儿最不会骗人。行业老大雅迪,毛利率15%左右,凑合。但你看那个靠智能和软件吃饭的九号公司,两轮车业务毛利率干到了22%以上。这中间差的7个点是什么?就是“卖铁皮”和“卖科技”的区别。这就好比一份体检报告,台铃的营收数据P得跟写真一样光鲜,但毛利率这个“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更要命的是,台铃还是个纯度极高的家族企业,三兄弟加合伙人持股超90%。这种结构,在创业初期是神器。决策效率高。反应速度快。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美好个屁。这套逻辑在开疆拓土时是涡轮增压发动机,但在需要精细化运营、搞技术深耕的时候,就是一把焊死的方向盘。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外部资本进不来,顶尖的职业经理人谁愿意来给家族打工?研发投入,品牌建设,这些需要长期烧钱还见不到短期回报的事,在家族“稳健”的账本上,优先级能排第几?于是,一个死亡循环形成了:路径依赖搞制造→创新投入跟不上→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卷价格,利润薄如纸→更没钱搞研发和吸引人才→继续依赖老旧的制造路径。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所以,台清醒地认识到,再不拥抱资本,就要被这个时代优化掉了。上市,不是为了让三兄弟的身价再翻几倍,而是为了拿到一张能坐上牌桌的门票。这张门票,通向电动车的第二战场。

这个新战场,有三座必须攻下的大山: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每一座,都是吞金巨兽。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先说高端化。以前买电驴,大家关心的是“能跑多远”。现在年轻人买电驴,想的是“骑着爽不爽”。从满足代步到追求体验,需求变了,钱的流向就变了。九号把车卖到上万,雅迪爱玛也冲向5000元档,大家都在告诉你,电驴不是只能卖一两千的买菜车。台铃也跟风搞了“赤兔”系列,找了王一博代言,想从性价比的泥潭里爬出来。但品牌溢价这东西,不是喊出来的,是拿真金白银的技术和体验堆出来的。

再说智能化。这才是真正的血战。现在超过7成的年轻人把“智能”当成购车关键因素。什么是智能?不是给你装个液晶屏就完事儿了。是九号那种,拿做平衡车的算法来给你搞牵引力控制,让你雨天过弯不打滑;是雅迪那种,手机APP随时看车在哪,电量还剩多少。这背后是啥?是物联网,是算法,是持续迭代的软件生态。台铃也搞了个Tai-Link系统,接入了鸿蒙,想抱大腿实现“遥遥领先”。想法很好,但无论是自研还是合作,背后都是天文数字的研发投入和生态维护成本。你以为靠喊口号就能把芯片塞进电驴里吗?那叫赛博朋克,不叫智能出行。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最后是国际化。国内卷不动了,出海找增量,是所有人的共识。东南亚、非洲,大片地区的电驴渗透率还不到10%,简直是未开垦的处女地。雅迪在越南砸1亿美金建厂,小牛在欧洲搞研发中心。这种系统性的出海,比的不是谁先插个旗,而是谁有更强的本土化供应链、品牌认知和资本后盾。台铃也提出了“海外再造一个台铃”的宏伟目标,但这更像是一场资本的远征。没有港股上市带来的国际信誉和融资渠道,光靠自有资金去海外建厂搞本地化,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看明白了吗?今天的电动车商战,早就不再是街头巷尾的渠道肉搏。它是一场现代化的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而这个节奏,就是资本。资本决定了你的研发能烧多久,你的品牌能打多响,你的船能开多远。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所以,台铃冲刺港股,本质上是一场“续命”手术。它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强行给自己的治理结构做一次“现代化改造”。把高度集中的家族股权稀释,腾出空间给资本和人才,建立起能绑定核心员工的期权池,从“家天下”变成“公天下”。这过程必然痛苦,必然伴随控制权的博弈,但这是从“制造企业”进化到“科技公司”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说白了,台铃这次IPO,根本不是站在风口准备起飞,而是站在火山口,准备纵身一跃。跳好了,可能涅槃重生,拥有一个技术驱动的新未来;跳不好,就是给股民们表演一个“熟人”。

上市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对台铃而言,钟声一响,就等于走上了拳击台。这一刻,你面对的不再是经销商和消费者,而是拿着放大镜看你财报的分析师,和同样在牌桌上虎视眈眈的对手。能不能打赢下一场,就看它能不能用融来的钱,真的把自己从一个肌肉发达但心肺功能孱弱的“制造巨人”,重塑成一个能跑能打的“全能选手”。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年入120亿的电动车巨头,为何要靠上市“续命”?-有驾

毕竟在资本的擂台上,没人关心你的故事有多励志,大家只关心,你到底能不能赢。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