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在路上留意,比亚迪DM-i的表现真的让我觉得它就像个特例。开了几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咦,这车不怎么吵,起步还挺轻快。心里也嘀咕:用个保电设置调高点,能不能让它变得更像丰田混动?这念头一时兴起,就动手调调看,结果惨不忍睹。
我记得有个朋友,车商的销售,跟我说:调到55%,基本能撑过去开出点像样的感觉。我当时心想,也就当个心理安慰吧。转眼我就调了个60%、70%的试试看。然后迎来的第一感觉就是——推背感少了很多,却很难说是不是心里作用。实际上,比亚迪DM-i设高保电,的确能让发动机更频繁启动,模拟出丰田混动的运动感。但问题在于,油耗真给你降了?显然不。反倒多了点哎,好像油门更重了的感觉。
这一点我还真没想过:把保电调高,结果连续高速不怠速保护,反而反效果。一位修车师傅曾打趣说:你这样开,车子后台的电池压力变大,寿命反而缩短,跟家里用电,不断满充满放,有点硬伤。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电池的放电与充电循环,当然也关系到电池寿命。磷酸铁锂电池,像个瓷器,多次深度放电、过充都不好。官方建议每1-2周做次慢充,否则长时间不用或满电存放,容易损伤容量。这就让我开始质疑:你说把设置调高,长远会是好事吗?会不会像那次有人说,删掉一大半的电池容量,只为了那一时的省油效果?
再说,实际操作中,DM-i的最大电池容量(估算,不太准)大概是10-15kWh(样本少,估算/体感)。电池健康比对,确实不容忽视。刚买车那会儿,销售跟我说:不用管太多,等出问题再换。但我感觉,这话说得有点轻描淡写。废话不多说,关键还是看实际用场景。比如我有个惯,早晚必充电。若不这样,电池频繁充放,省不省油已是次要的,电池奶油就得提前打折。
再去比对两款车:一款是丰田双擎,电池容量只有0.6-1.5kWh,跑个几公里顶天了。而比亚迪DM-i有的,纯电续航可以达到120公里,买菜跑城里刚好用,就是个补贴车。环顾市场,性价比、技术路线不同,像说调高保电就能完美复制丰田,那是不严谨的。它只是用一个调节参数泛化,没考虑到背后电机+发动机的配置差异。
我还在想,设计之初,丰田有个电机永远在最佳状态运转的理念。而比亚迪则是电池+电机+发动机三驾马车,调节参数比拼的是一套发动机充电、纯电行驶策略。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不是比亚迪的强制保电其实更像个节能策略调节,而不是技术套路?也许我猜错了;他们没那么复杂,纯粹只是要让用户觉得车变更聪明。
问你一问题:这调高保电后,车子会不会更打肿脸充胖子?我觉得,这是个折中办法。毕竟,车企就是想让你买得舒服。更何况,比亚迪的电池寿命和设计,显然比丰田要激进点,像我迷糊地记得,电池膨胀、老化的概率在调高保电时可能会升高一些。
还有个细节——我那次在车内自拍,发现挡风玻璃上的霜变得明显少一些,说明电池在支持系统中的角色变大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大概都没意识到它的作用会对车内部环境带来影响。
调高保电是个折衷方案。适合每天通勤,城市里扛得住,像我朋友说的:日常别折腾了,省油省心。但如果你对油耗敏感,喜欢跑长途,还是得认认真真考虑丰田。换句话说,像我这种爱折腾的玩家,懒得算油耗、也懒得调参数,可能就不该盯着模仿丰田的幻想。
对比两个技术路线——一个硬挺一个软调——我觉得,最后取决于你到底看重纯电+省油还是可靠性+维护成本。那你呢,是属于车里有个充电器就好爽,还是反正油还能跑一百,这才是关键。
可是思考到这,我还是在想一个问题,当一辆车,能不能像手机一样,自动根据场景调节最合适的方案?毕竟,现阶段,我觉得它还远没那么智能。它能像人一样看场景吗?或者,只是个看调的车罢了。
这个调节到底值不值得花大力气去研究?我自己都模糊了,但很明显,很多人忽略了背后技术的复杂,还是关注那点省油数——我猜你没有像我一样,拆过电池体验,感受它老化的那一刻,可能过几年就后悔没多想。
惠州的修车工曾经说:你这车调了那么高,电池必定跟不上快充慢充的节奏。你看风向的时候,方向也很关键。这句话我记得挺清楚。试想,如果长时间让电池处在满充状态,热管理也跟着变差(防止过热,像你烧饭时锅盖盖得紧),对电池寿命影响大不大?我敢打赌,可能比表面上看那个油耗数字还要复杂。
行驶途中,有时感觉车像个心情一样——偶尔想慢一点,偶尔又受不了总是电打火的声音。就怕调节得太死板,不管厂商怎么说,车还是要有自己脾气。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在想着那个优化方案的也在怀疑:技术到底有没有那么万能?
我倾向于觉得,像比亚迪这种设计,更强调场景适应,而不是单纯追求模仿。你的车场景一样不同,调节参数也是千人千面。长久来看,科技怎么能像对照表一样死板呢?这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吧。
反正后来我发现,车和人一样,有情绪、有偏好。那你觉得:你要调高保电,还是放轻松,这怎么选择真的关乎用车场景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