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关于技术路线的讨论又热闹起来了,特别是插电混动这个领域,增程式和多档DHT到底谁更代表未来,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以前,很多人觉得增程式技术简单,有点像过渡方案,而结构更复杂、听起来更高科技的多档DHT才是混动技术的“完全体”。
但现在,情况似乎正在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导火索就是,有车企已经准备推出纯电续航里程达到惊人450公里的增程式新车了,这让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当增程车的电池大到可以完全覆盖我们日常所有出行时,多档DHT引以为傲的那点高速省油优势,还真的那么重要吗?
咱们今天就用普通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把这两种技术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门道和逻辑变化。
首先得说说这个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的“超级增程”是个什么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辆增程式电动车上,装上了一块容量超乎寻常的巨大电池。
就拿即将发布的智己新车举例,它搭载了和宁德时代一起研发的66千瓦时(度)的电池包。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们来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现在市面上很多热销的纯电动汽车,电池容量也就五六十度,甚至还有更小的。
也就是说,这辆增程式汽车的电池,比不少纯电动车还要大。
这么大的电池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超长的纯电续航。
按照官方公布的CLTC工况标准,能达到450公里。
这450公里对于一个普通城市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来算一笔账。
大部分上班族,一天上下班的通勤距离也就是三四十公里,就算周末偶尔出门办个事、逛个街,一周的行驶里程也很难超过200公里。
那么,这450公里的纯电续航,基本上充一次电,就足够你踏踏实实用上小半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粹的电动车来开,享受电车带来的安静、平顺和低廉的用车成本,车里的那个发动机可以一直在“休眠”状态,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插电混动车型需要频繁充电的烦恼,让“用电”的体验变得前所未有的完整和纯粹。
不仅如此,这种新一代的增程车还用上了800V高压快充技术。
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实用性。
在跑长途的时候,如果你时间充裕,在服务区找个快充桩,可能就是一顿饭、一杯咖啡的功夫,电量就能补充一大截,充电体验和那些高端纯电动车没什么两样。
而当你真的赶时间,或者去到一些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偏远地区,它作为增程车的底气就体现出来了——直接去加油站加油,那个“汽油充电宝”能让你彻底告别续aporation续航焦虑,想去哪就去哪。
理解了新一代增程车的逻辑,我们再回头看看过去大家为什么那么推崇多档DHT技术。
多档DHT,全称是专用混合动力变速箱,它的核心理念听起来确实非常先进和高效。
它的结构比增程式复杂得多,里面有发动机、有电机,还有好几套齿轮和离合器。
它的工作模式也很多变,在市区低速行驶时,可以用电驱动,或者像增程式一样用发动机发电驱动电机;而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来了,发动机可以通过离行器直接连接车轮进行驱动。
为什么说这是它的优势呢?
因为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转换次数越少,损耗就越低。
增程式在高速上需要“烧油-发电-驱动电机-驱动车轮”这样一个过程,中间有两次能量转换损失。
而多档DHT在高速直驱时,是“烧油-直接驱动车轮”,省去了中间的电能转换环节,因此理论上,在高速巡航这个特定的工况下,它的燃油经济性会比增程式更好。
这就是过去很多人,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坚持认为多档DHT技术更先进、高速更省油的核心论据。
他们认为这才是对内燃机效率的极致利用。
但是,理论上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档DHT的复杂结构就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是驾驶体验的问题。
因为它有好几种工作模式,需要在不同模式之间来回切换,比如从纯电切换到发动机直驱,或者在加速时电机和发动机共同发力,这个切换过程如果软件标定得不好,就很容易产生顿挫感或者动力衔接不畅的感觉,影响驾驶的平顺性。
要把这套复杂的系统调校得天衣无缝,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力和巨大的研发投入。
其次,复杂的结构也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和更多的潜在故障点。
零部件越多,出问题的概率自然就越高,维修起来也更麻烦和昂贵。
相比之下,增程式结构简单,发动机和驱动系统是解耦的,各干各的,可靠性相对更高,维护成本也更低。
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多档DHT技术在现实中最大的软肋,就是它通常搭配的电池都比较小。
市面上绝大多数多-DHT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都在100到200公里之间。
这个续航在城市里就显得有些尴尬了,跑个两三天就得充电,否则发动机就要频繁启动介入,尤其是在电量不足的亏电状态下,发动机既要负责驱动又要负责发电,负担很重,噪音和油耗都会明显上升,驾驶体验大打折扣。
这就让它标榜的“插电混动”身份,在日常使用中的“电感”体验打了不小的折扣。
那么为什么多档DHT车型不也装个大电池呢?
因为成本、重量和整车布局的矛盾会非常突出。
复杂的变速箱本身就很占空间和重量,再加一个大电池,整车会变得又重又贵,而且在纯电模式下,拖着这套沉重的传动系统,电耗也会变得很高,失去了经济性。
现在,我们把两种技术路线放到今天这个时间点再来对比,就会发现,评判的标准已经变了。
当增程车用一块66度的大电池,把纯电续航做到了450公里,它实际上是用一种更简单、更直接的方式解决了用户95%以上的日常用车需求。
而对于剩下的5%的高速长途场景,即便它的油耗可能比多档DHT每百公里高那么零点几升,折算下来也就是几块钱的差异。
为了这点微乎其微的差异,去牺牲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平顺性,并承担更高的购车和维护成本,这笔账算下来,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似乎并不划算。
归根结底,这场技术路线之争的背后,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别是我们国家电池技术的飞速进步。
正是因为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才让“大电池+简单增程器”这种曾经看起来有些“笨重”的方案,在今天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用户价值。
它不再纠结于在某个特定工况下实现极致的机械效率,而是回归到用户体验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如何用最可靠、最省心的方式,让人们既能享受到电动出行的好处,又能彻底摆脱里程焦虑。
时代确实在变,消费者的选择,最终会告诉市场哪个方向才是真正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