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晚8点,哈尔滨至七台河西的D7987次动车刚驶出牡丹江站,突然像被按了暂停键——空调停运、灯光闪烁,300多名乘客被困在闷热的车厢里。
更让人气愤的是铁路部门的回应。被困2小时后,12306客服的回复冷冰冰:“晚点原因不清楚,目前没有赔偿政策。”哈尔滨站工作人员则互相推诿,“我们只是执行单位,具体得问调度”。
有乘客翻出购票时的“温馨提示”,上面写着“因天气、设备等原因晚点,铁路不承担违约责任”,忍不住在社交平台吐槽:“高铁票价翻了绿皮车三倍,服务咋还停留在‘闷罐车’时代?”
从法律层面看,这起事件撕开了铁路服务权责失衡的口子。北京律师王强指出,《民法典》明确规定,承运人未按约定时间、路线运输,应承担赔偿责任。但现实中,乘客想维权却难如登天——列车故障的具体原因属于铁路内部信息,乘客根本拿不到关键证据。
这种“乘客举证难、铁路免责易”的现状,让“晚点无责”成了行业潜规则,而《铁路法》里“公益性运输”的模糊界定,更让市场化定价的高铁有了“甩锅”的理由。
对比国外,这种服务差距更显刺眼。在欧盟,列车晚点1小时乘客可获25%票款赔偿,超过2小时直接全价退款;日本新干线每节车厢标配应急饮用水和防暑药品,晚点时会主动为乘客协调接驳交通。
有旅德博主分享经历:“去年在慕尼黑遇到列车故障,工作人员推着餐车挨个车厢道歉,当场发放补偿券。”反观D7987次列车,被困4小时里,乘客连一句“何时能恢复”的准话都等不到,更别说基础的物资保障。
被困乘客的怒火正在转化为行动。截至发稿,已有200多名乘客通过12306和国家铁路局提交投诉,部分人准备联合聘请律师,以“服务合同违约”为由提起诉讼。
有乘客在投诉信里写:“我们要的不是一句轻飘飘的道歉,是明确的责任界定和赔偿机制。高铁不该只有速度,更该有温度。”
这场被困4小时的“闷罐之旅”,暴露出的不仅是一次应急处置的漏洞,更是铁路服务与乘客期待之间的断层。
当“让出行更美好”成为行业口号,或许该先从“困在车厢里的4小时”开始反思: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铁路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是否真的跟上了高铁的速度?
如果你遇到列车长时间晚点,会选择默默等待还是主动维权?铁路赔偿机制该向“市场化”还是“公益性”倾斜?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