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虚构的试驾评论,竟让两家新能源车企高管隔空对垒。7月24日,理想汽车副总裁刘杰公开质疑"i8试驾差评"系蔚来乐道水军所为,蔚来高管沈斐当即回击"建议报警"。随着当事人承认编造事实、网友扒出涉事账号实为理想L9车主,这场闹剧暴露出新能源赛道竞争已从产品参数蔓延至舆论战场。
事件复盘:一场由"钓鱼评论"引发的车企高管对峙
7月24日晚,刘杰在微博晒出用户"Markkyle"的评论截图,该用户声称试驾未上市的理想i8"像坐船一样摇晃",并贬低其智驾表现,同时盛赞蔚来乐道L90。由于i8尚未开放试驾,刘杰暗示这是乐道水军的抹黑行为。蔚来乐道总裁沈斐三小时后强硬回应:"建议直接报警!"
转折点在48小时内接连出现。网友发现"Markkyle"实为理想L9车主,曾参与理想自动驾驶内测;7月26日该用户承认编造试驾经历,称本想"钓鱼"验证水军存在。8月7日蔚来马麟的声明更耐人寻味:"有人把祸水往蔚来身上引",直指理想将内部用户矛盾转嫁竞争对手。
时间线的巧合:舆情风暴与财报窗口期的重叠
观察两家企业的舆情时间轴,3月理想MEGA上市时遭遇"棺材车"恶意攻击,恰逢2023年Q4财报发布;本次事件爆发于7月下旬,距离理想Q2财报披露仅两周。第三方数据显示,微博热词从"MEGA"转向"i8"的同时,理想Q2营销费用同比激增35%至28.1亿元。
这种周期性舆情并非偶然。新车型上市与财报期叠加时,车企往往面临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双重压力。当产品争议可能影响股价时,"转移视线"成为常见危机公关策略——无论是将矛头指向竞品,还是塑造"受害者"形象。
用户认知调研:高管互怼背后的品牌代价
某汽车论坛针对5000名用户的调研显示,62%受访者认为此类争端分散了产品力讨论,38%表示会重新评估品牌调性。典型评论包括:"高管精力用在抓水军而非搞研发"、"互相攻击暴露行业内卷"。
值得注意的是马麟声明中的话术技巧。他称理想用户是"新能源先锋群体",肯定其培养用电习惯的贡献,这种"对抗中保持共生"的姿态,折射出新能源车企既竞争又依赖的复杂关系——毕竟共同做大市场蛋糕,远比零和博弈更符合行业利益。
法律与公关的博弈:水军治理已成行业难题
理想法务部8月7日声明列出三重手段:平台投诉、民事诉讼、刑事报案;蔚来则坚持"尽快报警"的即时切割策略。但2023年某车企诉水军胜诉后遭遇执行难的案例表明,法律手段存在局限性:黑产账号往往跨平台流窜,取证难度大,赔偿难以覆盖品牌损失。
更深层矛盾在于,现行法律对"水军"尚无明确定义。当普通用户的主观评价可能被误判为恶意攻击时,车企维权容易误伤真实消费者。这种灰色地带使得行业联合反黑机制建设迫在眉睫。
观察者结语:当竞争从产品转向舆论场
这场闹剧本质是新能源行业竞争维度升级的缩影。从续航参数对比到车主社群运营,再到如今的高管亲自下场抓"黑粉",反映出产品迭代速度与用户认知培养的断层。当流量直接挂钩销量时,如何平衡舆情反制与产品专注度,将成为所有车企的必修课。或许正如马麟所言:"对于消除行业攻击,我没有任何幻想。"在泥沙俱下的舆论战中,保持战略定力比战术反击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