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国内的150cc踏板摩托车市场可以说是相当热闹。
不过,仔细观察会发现,这股热潮似乎主要集中在所谓的“龙骨踏板”上。
无论是豪爵推出的UHR150,还是五羊本田的NSP、新大洲本田的NS150GX,这些备受瞩目的热门车型,无一例外都采用了中间带有凸起“龙骨”的设计。
相比之下,传统的平踏板车型,除了像光阳H150和三阳DRG二代等少数几款运动风格的车型外,整体市场声量似乎小了不少。
这就让很多准备购车的消费者感到困惑:同样是150cc踏板,这带“龙骨”的和不带“龙骨”的,到底应该怎么选?
龙骨踏板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为了操控牺牲了踏板车最核心的实用性吗?
而平踏板,又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完美无缺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平地能放东西”这种表面印象上,而是要深入了解两种设计在升级到150cc排量后,各自发生了哪些本质性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谈谈大家最熟悉的平踏板。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踏板车的精髓就在于脚下那块平坦宽敞的空间。
上下班顺路买个菜、取个快递,或者接送孩子时放个书包,这块平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果说购买摩托车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日常的工具,经常有运载一些零散物品的需求,那么平踏板的这种设计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
在过去的125cc时代,这个逻辑是完全成立的,平踏板也因此成为了国民通勤工具的代表。
然而,当排量从125cc提升到150cc,事情就开始变得复杂了。
这不仅仅是发动机动力增强那么简单。
更高的动力意味着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加速能力,这对车辆的车架刚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就好比给一辆普通的代步小车换上了一颗高性能发动机,如果车身骨架不进行相应强化,高速行驶时就会发飘,过弯时车身甚至会产生肉眼可见的形变,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因此,所有150cc的平踏板,都必须对车架进行强化。
最直接、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加粗、加固位于脚踏板下方的那根主车架钢梁。
这个看似简单的强化措施,却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最直观的一个变化,就是脚踏板的高度。
根据市场上的车型数据对比,主流的125cc平踏板,其脚踏离地高度通常在20多公分,骑乘时双脚可以很自然地放置,姿势舒展。
但是,到了150cc的平踏板上,例如光阳H150,由于下方主梁的加粗,离地高度会骤然提升到35公分左右。
这多出来的十几公分,彻底改变了骑行三角。
骑士坐上去之后,会发现膝盖的弯曲角度变得非常大,腿部空间局促,长时间骑行会产生一种“蹲着骑车”的疲劳感。
这种坐姿上的不适,是很多从125cc平踏升级上来的用户始料未及的。
更进一步,为了保证车头在高速状态下的稳定性,防止转向时出现虚位和晃动,设计师还必须对车头连接车架的部分进行加强。
通常的做法是从龙头下方延伸出额外的车架结构,而这些结构不可避免地会侵占到脚踏板前部的空间。
这就导致150cc平踏板引以为傲的平地空间,实际上被打了一定的折扣。
原本以为可以轻松放下一箱矿泉水的地方,现在可能因为边角的凸起而变得有些勉强。
综合来看,150cc平踏板为了在动力和车身强度之间找到平衡,不得不在骑行舒适性和空间实用性上做出妥协,它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动力更强的“完美版125”,反而产生了一些新的体验上的短板。
说完了平踏板的“难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大行其道的龙骨踏板。
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方便”,中间那个大大的凸起,不仅让脚下失去了置物空间,连上下车都得多抬一下腿。
但实际上,这根被称作“龙骨”的中央车架,恰恰是它所有优点的根源。
从结构力学的角度看,平踏板的车架类似于一个开口的“U”字形,结构相对开放,在承受扭转力时,其两端容易发生变形。
而龙骨踏板的设计,则相当于在这个“U”形的开口处,连接上了一根粗壮的横梁,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类似于“口”字形的环抱式车架。
这种闭合结构的整体刚性和抗扭转能力,远非开放式车架可比。
这种结构上的巨大优势,直接体现在了操控感受和行驶安全性上。
骑过平踏板的人或许有过这种体验:在以稍快速度过弯时,会感觉车头已经转过来了,但车尾的跟随性稍差,有一种将要向外甩出去的不安定感。
这就是车架刚性不足,导致车身在过弯时产生了轻微的扭曲。
而在龙骨踏板上,这种感觉会大大减弱。
坚固的车架将前后轮牢牢地锁定在一个整体框架内,使得车辆在弯道中的循迹性非常出色,给驾驶者带来十足的信心。
同时,骑士的双腿可以自然地夹住中间的龙骨,这不仅能稳定身体,还能更清晰地感知车辆的动态,实现更高程度的“人车合一”。
这种精准、稳健的操控体验,是150cc平踏板难以给予的。
除此之外,龙骨设计还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附加价值——优化了整车布局。
设计师可以将油箱从传统的座位下方,移至空间充裕的龙骨内部。
这样做的好处是双重的:首先,将车辆最重的部件之一——油箱,放置在整车的中部和低位,极大地优化了重心分布,让车辆的动态平衡性更好。
其次,也是对日常使用影响最大的一点,它彻底解放了坐垫下方的空间。
这也就是为什么像豪爵UHR150、本田PCX160这类龙骨踏板,能够拥有一个巨大而规整的“马桶”空间,可以轻松容纳一顶全尺寸的头盔,外加一些杂物。
对于需要存放头盔、雨衣、手套的通勤用户而言,这个巨大的储物空间所带来的便利性,其价值甚至超过了脚下的那块平地。
因此,当我们把所有因素都摆在台面上进行比较时,结论就变得清晰了。
150cc平踏和150cc龙骨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实用”与“不实用”之争,而是两种不同设计取向的权衡。
平踏板坚守了脚下置物的传统便利性,但在升级到更高性能平台后,不得不在骑行姿态、操控稳定性和坐桶空间上做出牺牲。
而龙骨踏板,则是通过放弃脚下空间,换取了更强的车架刚性、更安全的操控、更优化的重心布局以及更可观的储物能力。
如今的市场格局,其实就是广大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
各大主流厂商纷纷将研发和推广的重心放在150cc龙骨踏板上,正是因为他们洞察到,对于大多数购买这一级别车型的用户来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全面的体验升级,包括动力、安全、操控乐趣和储物便利性。
在这种综合需求的考量下,龙骨踏板所展现出的均衡实力,显然更符合主流消费群体的期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平踏板没有存在的价值,对于那些有特定载物需求的消费者来说,它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选择。
只不过在做决定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150cc这个级别,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一套清晰的得与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