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开出去时间长了屁股会变味。这句话其实挺直白的,但没细想过,实际挺准的。你看,像我认识个修理工,他跟我说:这车刚到厂检修,可能后面会出点问题,别图省事,得多留意。那话说得很实在。他没骗我,毕竟他干这个十几年,经验摆在那,事故车去修,最怕就是忽略了那些潜在的隐患。
说到中型车市场,我有个感觉——别的不说,销量榜上比亚迪秦L和海豹06一直占榜单前端,这背后我估算70%都是电混的提价或优惠策略推动,纯电不能说没作用,但为什么还是插混那么强?我试着想,可能一方面工厂自己供应链成熟得快(自我比喻一下,好比生产线像揉面一样,越揉越顺),另一方面,插混的优势在于续航这块,本质就是给用户多一层保护。
这让我想起,今年我跟一线销售聊天。他说:秦L的优势就在:你不担心跑高速到没电,城市里用纯电燃料也便宜。我当时心里琢磨,这话其实很到位。因为,用户用车,特别北上广那帮一线城市,大家最在意的是省心。我觉得,秦L这款车,就像是给你在压力山大的生活中加了个安全气囊。
可是有个细节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秦L的DM-i版本和纯电版本销量比大概1.9:1(样本少估算),说明还是有人对传统油动车或者油电混合模式,没那么排斥。这背后其实隐含了一点:用户心里,纯纯的新能源还挺冒险。毕竟,国内很多家庭还没完全接受就电不油的概念。
我还查了些资料,发现海豹06在续航和价格上,都比同级别的合资车表现强点。可是比亚迪的产能我猜也差不多像我家厨房的面粉,整天堆在那里,谁用谁知道。它能一直涨销量,靠的其实是供应链反应快、成本控制好。你想想,去年我家那台二手车,维修一次下来,几千块都得算油钱里的便宜。比亚迪在这块其实很善于把成本转化为亲民价。
这里我得说个自我更正——其实光看销量,还不能全信。市场很多时候是在拼心理价。秦L和海豹06畅销,不一定代表用户最喜欢,可能更多是得。这也引出来一个问题——真正卡位中端市场,是不是还得看操控体验、品牌认知?我就曾经试驾一次红旗H5,跟我脑袋里想象的豪华差别挺大,车子开的挺稳,但有点担心售后。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聊中型车,我觉得乘坐空间其实被放大了太多。你惯一天到晚在车里打瞌睡吗?我个人其实对中型车的空间没那么执着,大部分确认用车场景其实更偏日常。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特斯拉Model 3还能这么坚持发力?它在中国其实已经不是新鲜货了,但销量还能破一万两千台(估算,样本有限)。我怀疑它能这么稳定,跟它的品牌天花板有关。你国产品牌跳出便宜货标签,光靠价格战怎么赢?特别是在豪华阵营逐渐聚焦下,Model 3还敢保持价格的微调,或许真是用户心好的金钥匙。
刚才看到披露:特斯拉调价后,价格降到25.95万元,刚巧跟大部分合资车差不多价位。买车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这家公司懂得做心里战。我倒是奇怪,续航到底算得是优势还是硬标配——如果续航多点,能多跑几公里?听说Model 3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1.2元左右(心算,电费+车损分摊),一天下来,省掉的油钱还挺让人心动。
再说说豪华阵营。BBA的销量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宝马3系,其实我觉得它的优势不单是外观或操控。你知道,很多客户买车,除了车本身,最在意的其实还是面子和惯。但我还在琢磨,豪华品牌怎么越走越难靠硬实力说话?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吉利银河A7去年上市,销量还能冲在前十。它的插混架构用得挺巧,平衡了续航和价格。你猜它最吸引人的卖点是什么?我猜不是动力,反而是那些智能配置和自动驾驶功能——其实用户买车,潜意识里还是喜欢玩新的。
我也曾经想过,买车其实很像挑情侣,外表、价格、配置是硬指标,但你真正留恋的,是那一份适合自己的感觉——是不是再老一点的车会更稳点?还是新潮点更刺激?差别真挺微妙。
那会不会,有一天所有人都用AI来挑车?我没细想过,但觉得随着科技发展,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大。毕竟,车不只是出行工具,更像个随身小伙伴。所以,我想,未来市场的核心还是用户心理,和生活中的小细节。
你觉得,真的有那么多人会一直在意品牌档次吗?還是,大家其实更在意用得舒服?
全部评论 (0)